保健品

這裡難受要當心謹防癱瘓在床

腰椎病就是腰疼, 你錯了, 膝關節的腫脹、下肢發涼、間歇性跛行也許都是腰椎疾病在搗亂, 但是不要被這些蒙蔽雙眼。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中醫與西醫骨科專家揭開腰椎疾病的面具, 找准病因, 直擊疾病。

偽裝一:膝關節腫脹疼痛

中大醫院中醫骨傷科主任屈留新介紹, 早期膝關節炎的患者的膝關節會疼痛、腫脹、活動受限, 特別是坐了一兩個小時後站起身的時候和下樓的時候最嚴重, 腿幾乎不能屈伸。

很多人膝蓋不舒服就盯著膝蓋看, 卻不知源頭可能不在膝蓋上, 而在腰椎上。 人在坐著的時候膝蓋承受的壓力最大, 其次是站立, 平躺的時候壓力最小。

屈留新主任告訴記者, “我們曾經做了一個實驗, 讓患者在坐著和躺著的時候分別彎曲膝蓋, 結果發現這兩種姿勢下活動同樣受限, 躺著的時候並不會好一些。 後來我們發現膝關節炎的患者腰椎都有問題,

是椎間盤的退化在作怪。 ”

偽裝二:下肢發涼

屈留新主任介紹說, 從中醫角度講, 腰椎問題比如腰椎間盤突出、腰椎退變都會導致下肢發涼, 因為腰椎出現問題後會壓迫神經、血管, 影響血液迴圈, 下肢供血不足就會發涼。

氣血虛弱如腎陽虛也會影響身體的血液迴圈,

從而引起下肢發涼。 西醫上講的低血壓、高脂血症、閉塞性動脈硬化等都可以理解為氣血虛弱。

老年人低血壓會面色蒼白、四肢發涼, 嚴重時會發生暈厥、休克、缺血性腦卒中等;血脂過高會造成血管硬化、阻塞, 血液迴圈不暢, 影響下肢供血, 引起手腳冰涼;閉塞性動脈硬化會嚴重影響血液迴圈, 導致下肢發涼、麻木甚至行動困難。

出現上述問題的患者應及時到醫院明確診斷, 接受正規治療, 以免引起嚴重後果。

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通過泡腳、按摩等來改善血液迴圈, 緩解下肢發涼。 熱水泡腳溫度在45℃-50℃為宜, 可加入一些活血理氣、溫陽散寒的中藥材, 如紅花、艾葉、伸筋草、防風、黃芪等。

按摩足三裡或揉搓小腿也可起到改善血液迴圈的作用。

偽裝三:間歇性跛行

如果久站或較長距離行走後出現下肢疼痛、麻木, 乏力等症狀, 蹲下或坐下症狀緩解或者消失, 再行走又出現症狀, 這是腿部出問題了?

其實不然,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脊柱外科中心主任吳小濤介紹說, 這可能是腰椎管狹窄引起的間歇性跛行。

專家介紹, 神經性間歇性跛行的一個明顯特徵是當腰椎處於伸直位時症狀加重, 彎腰時緩解, 故患者常常感覺彎腰騎車或者爬坡時正常, 但直立行走則困難, 是腰椎管狹窄症的典型症狀。

吳小濤教授建議, 輕度的腰椎管狹窄, 可以採用短期臥床休息、理療、針灸、注射等保守治療。

同時, 通過鍛煉腰背肌和腹肌的力量使脊柱獲得穩定,

以減輕椎體間和關節突之間的壓力。 中重度的椎管狹窄, 治療最好的方法是椎間孔鏡下椎間盤摘除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