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心肺復蘇技術有哪些?

因為某種病因患者會出現心跳停止現象, 為了在第一時間恢復其生命跡象必須進行心肺復蘇技術。 就目前來看, 臨床上的心肺復蘇技術主要有氣道控制, 包括氣管內插管、環甲膜穿刺、氣管切開;呼吸支持, 主要是進行人工呼吸;復蘇用藥, 包括腎上腺素、抗心律失常藥物等;最後是心臟電擊除顫。

一、氣道控制

(1)氣管內插管:如有條件, 應儘早作氣管內插管, 因氣管內插管是進行人工通氣的最好辦法, 它能保持呼吸道通暢, 減少氣道阻力, 便於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減少解剖死腔, 保證有效通氣量, 為輸氧、加壓人工通氣、氣管內給藥等提供有利條件。 當傳統氣管內插管因各種原因發生困難時, 可使用食管氣管聯合插管實施盲插, 以緊急給病人供氧。

(2)環甲膜穿刺:遇有緊急喉腔阻塞而嚴重窒息的病人, 沒有條件立即作氣管切開時, 可行緊急環甲膜穿刺,

方法為用16號粗針頭刺入環甲膜, 接上“T”型管輸氧, 即可達到呼吸道通暢、緩解嚴重缺氧情況。

(3)氣管切開:通過氣管切開, 可保持較長期的呼吸道通暢, 防止或迅速解除氣道梗阻, 清除氣道分泌物, 減少氣道阻力和解剖無效腔, 增加有效通氣量, 也便於吸痰、加壓給氧及氣管內滴藥等, 氣管切開常用於口面頸部創傷而不能行氣管內插管者。

二、呼吸支援

及時建立人工氣道和呼吸支援至關重要, 為了提高動脈血氧分壓, 開始一般主張吸入純氧。 吸氧可通過各種面罩及各種人工氣道, 以氣管內插管及機械通氣(呼吸機)最為有效。 簡易呼吸器是最簡單的一種人工機械通氣方式, 它是由一個橡皮囊、三通閥門、連接管和面罩組成。 在橡皮囊後面有一單向閥門, 可保證橡皮囊舒張時空氣能單向進入;其側方有一氧氣入口, 可自此輸氧10~15L/min,徒手擠壓橡皮囊, 保持適當的頻率、深度和時間, 可使吸入氣的氧濃度增至60%~80%。

三、復蘇用藥

復蘇用藥的目的在於增加腦、心等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 糾正酸中毒和提高室顫閾值或心肌張力, 以有利於除顫。 復蘇用藥途經以靜脈給藥為首選, 其次是氣管滴入法。 氣管滴入的常用藥物有腎上腺素、利多卡因、阿托品、納洛酮及安定等。 一般以常規劑量溶於5~10ml注射用水滴入, 但藥物可被氣管內分泌物稀釋或因吸收不良而需加大劑量,

通常為靜脈給藥量的2~4倍。 心內注射給藥目前不主張應用, 因操作不當可造成心肌或冠狀動脈撕裂、心包積血、血胸或氣胸等, 如將腎上腺素等藥物注入心肌內, 可導致頑固性室顫, 且用藥時要中斷心臟按壓和人工呼吸, 故不宜作為常規途經。 復蘇常用藥物如下:

(1)腎上腺素:腎上腺素通過α受體興奮作用使外周血管收縮(冠狀動脈和腦血管除外), 有利於提高主動脈舒張壓, 增加冠脈灌注和心、腦血流量;其β-腎上腺素能效應尚存爭議, 因為它可能增加心肌做功和減少心內膜下心肌的灌注。 對心搏驟停無論何種類型, 腎上腺素常用劑量為每次1mg靜脈注射, 必要時每隔3-5min重複1次。 近年來有人主張應用大劑量,

認為大劑量對自主迴圈恢復有利, 但新近研究表明大劑量腎上腺素對心搏驟停出院存活率並無改善, 且可出現如心肌抑制損害等復蘇後併發症。 故復蘇時腎上腺素理想用藥量尚需進一步研究證實。 如果IV/IO通道延誤或無法建立, 腎上腺素可氣管內給藥, 每次2-2.5mg。 2010國際心肺復蘇指南推薦也可以用一個劑量的血管加壓素40U IV/IO替代第一或第二次劑量的腎上腺素。

(2)抗心律失常藥物:嚴重心律失常是導致心臟驟停甚至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藥物治療是控制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 2010年國際心肺復蘇指南建議:對高度阻滯應迅速準備經皮起搏。 在等待起搏時給予阿托品0.5mg, IV。 阿托品的劑量可重複直至總量達3mg。 如阿托品無效, 就開始起搏。在等待起搏器或起搏無效時,可以考慮輸注腎上腺素(2-10μg/min)或多巴胺,(2-10μg/kg.min)。胺碘酮可在室顫和無脈性室速對CPR、除顫、血管升壓藥無反應時應用。首次劑量300mg靜脈/骨內注射,可追加一劑150mg。 利多卡因可考慮作為胺碘酮的替代藥物(未定級)。首次劑量為1-1.5mg/kg,如果室顫和無脈性室速持續存在,間隔5-10min重複給予0.5-0.75mg/kg靜推,總劑量3mg/kg。 鎂劑靜推可有效終止尖端扭轉型室速,1-2g硫酸鎂,用5%GS 10ml稀釋5-20min內靜脈推入。

四、心臟電擊除顫

電擊除顫是終止心室顫動的最有效方法,應早期除顫。有研究表明,絕大部分心搏驟停是由心室顫動所致,75%發生在院外,20%的人沒有任何先兆,而除顫每延遲1分鐘,搶救成功的可能性就下降7%~10%。除顫波形包括單相波和雙相波兩類,不同的波形對能量的需求有所不同。成人發生室顫和無脈性室速,應給予單向波除顫器能量360焦耳一次除顫,雙向波除顫器120~200焦耳。如對除顫器不熟悉,推薦用200焦耳作為除顫能量。雙相波形電除顫:早期臨床試驗表明,使用150~200 J即可有效終止院前發生的室顫。低能量的雙相波有效,而且終止室顫的效果與高能量單相波除顫相似或更有效。兒童第1次2J/kg,以後按4J/kg計算。電除顫後,一般需要20~30s才能恢復正常竇性節律,因此電擊後仍應立刻繼續進行CPR,直至能觸及頸動脈搏動為止。持續CPR、糾正缺氧和酸中毒、靜脈注射腎上腺素(可連續使用)可提高除顫成功率。

就開始起搏。在等待起搏器或起搏無效時,可以考慮輸注腎上腺素(2-10μg/min)或多巴胺,(2-10μg/kg.min)。胺碘酮可在室顫和無脈性室速對CPR、除顫、血管升壓藥無反應時應用。首次劑量300mg靜脈/骨內注射,可追加一劑150mg。 利多卡因可考慮作為胺碘酮的替代藥物(未定級)。首次劑量為1-1.5mg/kg,如果室顫和無脈性室速持續存在,間隔5-10min重複給予0.5-0.75mg/kg靜推,總劑量3mg/kg。 鎂劑靜推可有效終止尖端扭轉型室速,1-2g硫酸鎂,用5%GS 10ml稀釋5-20min內靜脈推入。

四、心臟電擊除顫

電擊除顫是終止心室顫動的最有效方法,應早期除顫。有研究表明,絕大部分心搏驟停是由心室顫動所致,75%發生在院外,20%的人沒有任何先兆,而除顫每延遲1分鐘,搶救成功的可能性就下降7%~10%。除顫波形包括單相波和雙相波兩類,不同的波形對能量的需求有所不同。成人發生室顫和無脈性室速,應給予單向波除顫器能量360焦耳一次除顫,雙向波除顫器120~200焦耳。如對除顫器不熟悉,推薦用200焦耳作為除顫能量。雙相波形電除顫:早期臨床試驗表明,使用150~200 J即可有效終止院前發生的室顫。低能量的雙相波有效,而且終止室顫的效果與高能量單相波除顫相似或更有效。兒童第1次2J/kg,以後按4J/kg計算。電除顫後,一般需要20~30s才能恢復正常竇性節律,因此電擊後仍應立刻繼續進行CPR,直至能觸及頸動脈搏動為止。持續CPR、糾正缺氧和酸中毒、靜脈注射腎上腺素(可連續使用)可提高除顫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