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如何因人而宜防暑
中醫學崇尚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和人體觀, 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 按照中國的習慣, 立夏標誌著夏季的開始, 一般在每年陽曆的5月5日左右。 入夏後, 氣候炎熱, 人們食欲減退, 攝入營養相對減少, 而且白天時間較長, 夜晚時間較短, 睡眠往往不足, 這些都會引起正氣虛衰, 容易造成人體虛弱。 正當人們渴求保健知識的時候, 有不少打著中醫旗號的所謂養生專家, 常以驚人之語標新立異, 導致人們陷入誤區, 亟待正本清源。
暑必傷氣 暑必挾濕
中醫認為, 暑為陽邪, 高亢張揚, 容易耗傷正氣, 且由於炎熱逼蒸,
暑必挾濕, 濕為重濁之邪, 暑為薰蒸之氣。 夏季天地之氣相交, 酷熱當空, 濕氣上蒸, 特別在梅雨時期, 氣溫越高, 空氣中水蒸氣越多, 故暑熱越重。 暑濕內襲人體, 可使脾胃運化受制, 加之暑濕直接耗傷正氣, 困阻清陽氣機, 常見倦怠乏力, 食欲減少, 氣短心悸,
因時制宜 益氣祛濕
一為金元時代名醫李東垣《脾胃論》中創制的清暑益氣湯, 其重在清暑除濕, 健脾益氣。 方用青陳皮、蒼白術、澤瀉分消濕熱, 祛濕健脾;黃芪、人參、麥冬益氣生津;黃柏苦寒瀉火, 清熱解暑;升麻一味, 升發陽氣, 以固根本。 此方對於暑熱挾濕, 食欲不振, 大便溏薄者, 頗有效果。
另一方是清代溫病學家王孟英《溫熱經緯》中創制的清暑益氣湯, 是治療夏季感受暑熱, 氣津不足的常用方劑, 它將常用清暑之品如黃連、知母、竹葉、西瓜翠衣、荷梗等與益氣養陰藥物如西洋參、石斛、麥冬、粳米等兩相配合,
我們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也擬定了一些防暑效方:
①解暑消渴茶:藿香、佩蘭、菊花與茶葉各6克, 沸水沖泡後飲用, 常飲此茶能解暑消渴, 或加烏梅一枚, 效果更佳。
②健胃散:蒼術9克, 姜川樸6克, 廣陳皮6克, 石菖蒲6克, 郁金9克, 佛手柑6克, 共為粗末, 每次取9克, 水煎三五沸(水開了滾一下即可)去渣服汁, 每日2次, 適用於納呆、胸悶腹脹、頭重身困等症者。
③蘇脾飲:藿香9克, 佩蘭9克, 青蒿9克, 六一散(包煎)9克, 鮮荷葉一角, 白豆蔻4.5克, 水煎2遍, 分2次服, 適用於身熱不揚、頭重腳軟、肌肉煩疼、大便溏薄者, 兩三劑常能解除疰夏之證。
因人制宜 切勿盲從
中醫講究辨證辨體, 人體有陰陽、氣血盛衰之異, 肥瘦老幼之殊, 如不辨寒、熱、溫、涼, 不辨陰虛陽虛, 盲目進補, 可能會適得其反。 因此養生調養亦當“因人制宜”, 貫穿“陰陽平衡”指導思想, 以藥(食)物之偏性, 調整糾正體質之偏頗, 切勿人云亦云, 盲目跟風。 一般而言, 對於熱性體質者, 夏季可多食西瓜、枇杷、鳳梨、絲瓜、苦瓜、蘆筍、茄子、綠豆、河蚌、蟶子、荸薺等;寒性體質者可多食鱔魚、泥鰍、櫻桃、杏仁、荔枝、楊梅等;濕重體質者可多食扁豆、山藥、赤豆、冬瓜、木瓜、楊桃等。
現在熱炒的一些養生偏方過於絕對, 有失偏頗。 如綠豆雖有“清熱毒, 去浮風, 潤膚解渴, 利小便以治脹, 厚腸胃而和脾”之作用, 但古書也記載“胃寒者不宜食”,
至於在夏季服用人參, 則需注意有無濕邪阻滯, 可觀察一下自己的舌苔, 如果發現舌苔很膩, 顏色發白或發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