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養生

春季養生小常識 做好春捂謹記五件事

春季養生小常識有哪些?一年之計在於春, 從古至今, 善於養生的醫學家們都十分重視"春捂"的養生之道。 春捂既是順應陽氣生髮的養生需要, 也是預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法。 那在春捂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什麼呢?一起來看看。

春捂:應遞減衣服

古代醫籍《攝生消息論》指出:"春天天氣寒暖不一, 不可頓去棉衣, 老人氣弱、骨疏、體怯, 風寒易傷腠理, 時備夾衣, 溫暖易之, 一重減一重, 不可暴去。 "

當冬季向春季轉換時, 人體防衛體系處於"冬眠"初醒之際, 因此這一階段不能急於一下子脫掉衣物, 而應一件一件地脫, 並根據不同體質, 因人而異。

一般來說, 春季晝夜溫差大, 早晚較冷, 此時可適當"捂"一會兒, 而晴日的中午, 氣溫較高, 可適當減衣。

春捂:應有度

"捂"帶有一點熱的意思, 也就是說衣服仍應適當多穿一些。 由於春風比冬風柔和很多, 因此可以選擇一些寬鬆的款式, 既擋風, 又透氣。 但絕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 如果衣服穿得很多甚至"捂"出了汗, 冷風一吹反易著涼"傷風"。

再說當南方地區步入三月, 北方地區進入四月, 天氣明顯有些熱了, 這時如果還穿著棉衣, 就會超過身體的耐熱限度, 體溫調節中樞就會適應不了,

同樣對健康不利, 尤其是長江流域, 春季空氣濕度較大, 如果"捂"過了頭, 還容易誘發中暑。

尤其是嬰幼兒, 過分"捂", 則容易產生"悶熱綜合征", 甚至能危及生命。

春捂:應"下厚上薄"

古人在長期的生活與勞動實踐中認識到, 寒多自下而生, 因此我國古代養生家提出了春令衣著宜"下厚上薄"的主張。

《老老恒言》也有"春凍未泮, 下體寧過於暖, 上體無妨略減"之說, 既養陽又收陰, 與自然氣候變化協調一致, 可謂"天人相應"。

這也與現代醫學所認為的人體下部血液迴圈較上部為差, 易受寒冷侵襲的觀點相吻合。 所以, 春天還是以遵循"下厚上薄"為好。

當然不能把褲、鞋、襪穿得過於單薄, 尤其年老體弱的人和兒童, 在春天到來時不要把下身衣服減得太多, 還有女性不要過早穿短裙。 寒風刺骨入下身, 時間久了就會有生病的隱患。

但"春捂"不能過度捂腳, 春季腳病易高發, 主要是鞋子不透氣、腳部出汗得不到通風所致, 保持腳部透氣是預防腳病的最好方法。

春捂:應不忘運動

"春捂"當然不是要人們不作室外活動, 相反, 更要注意積極進行體育鍛煉。 祖國醫學認為, 防病如禦敵, "春捂"只是被動的防禦。 要想防病健身, 平時必須加強鍛煉, 增強機體適應外界氣溫變化的能力和抗病能力。

"春捂重下身"還有一層意義, 就是要加強下半身的鍛煉,

以促進血液迴圈, 可以採取乾洗腳等方法進行鍛煉, 方法是雙手抱緊一側大腿根, 稍用力從大腿根向下按摩直到足踝, 再從足踝往回按摩至大腿根。 同樣方法再按摩另一條腿, 重複10~20遍。 另外可採用甩腿、揉腿肚、扭膝、搓腳、暖足、蹬腿等方法來活動下身。

春捂:應注意科學飲食和起居

"春發散, 宜食酸以收斂"。 春天易困, 應多補充維生素B族、韭菜、菠菜、芹菜、竹筍等, 這些都是春日佐餐的佳品。 起居方面, "春欲晏臥早起", 但早起也宜雞鳴後, 晚睡須在子夜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