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

媽媽們一定要避免幼小銜接的5大誤區

每年5、6月份, 家長們都會為“幼升小”忙活起來。 幼小銜接旨在幫助孩子實現從幼稚園到小學的平穩過渡, 讓他們能夠自信、健康、快樂地適應小學生活。 這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面臨的一個重大的轉折期, 也是倍受家長關注的問題。

誤區一:孩子上大班後才開始準備 幼小銜接, 不能等到孩子升入大班後才“臨時抱佛腳”, 而應該是從進入幼稚園開始, 一直持續到小學一年級的長期過程。 有些家長覺得孩子還小, 並未重視, 等到孩子入學前夕開始準備, 才發現有點來不及了。 明智的做法 從表面上看, 幼小銜接主要體現在幼稚園大班過渡到小學一年級這段期間,

但是很多準備工作卻應該貫穿整個幼兒階段, 如習慣的養成、性格的形成、能力的提升等。 因此, 真正為幼小銜接做準備, 絕不能等到幼稚園大班下學期才進行, 而需要從幼兒入園甚至更早的時候開始準備。  

誤區二:幼小銜接就是擇校 很多家長認為, 幼小銜接就是為孩子選擇一所好的學校, 甚至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上所謂的“名校”, 花天價購買學區房。 其實, 擇校不如擇師, 一所好的學校, 並非所有老師都盡職盡責;一所一般的學校, 也有很多好老師會對孩子盡心盡力。 所以, 家長不必為了孩子的擇校問題搞得心力交瘁。 明智的做法 小學階段主要是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

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 一味地紮堆選擇所謂的名校, 其實沒太大必要。 更為關鍵的是, 家長為孩子選擇的學校應與孩子的自身發展情況相匹配, 盲目地送入名校, 孩子跟不上反而會挫傷學習的積極性, 不利於個性的發展。  

誤區三:重知識 輕能力 有些家長認為對於大班的孩子來說, 學知識才是最重要的。 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 讓孩子過早學習唐詩、識字、拼音等, 孩子雖然表面上掌握了很多知識, 但會讓他的認知過早符號化, 進而影響想像力的發展和學習興趣的培養, 家長的事事包辦也讓孩子喪失了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明智的做法 除了相應的入學知識準備以外, 家長還應該關注以下三個方面: 

1.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使其保持良好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 獲得長足的學習能力和自信心。  

2.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和生活自理能力, 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管理好自己物品的習慣。

3. 培養孩子的任務意識和交往能力, 養成認真、專注做事的習慣 , 學會同伴間相互合作、溝通交流。  

誤區四:重視物質準備, 忽視心理建設 對於即將上小學的孩子, 由於他們的角色和任務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所處的環境、所接觸到的老師和同學也會有很多不同, 這就需要家長説明孩子提前做好適應這些變化的相關準備, 以便入學後儘快適應角色的轉變和環境的改變, 讓孩子的心理順利實現從幼稚園到小學的“軟著陸”。 明智的做法 家長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幫助孩子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 

1、實地參觀, 增加孩子對小學的感性認識。  

2、家園配合, 引導孩子對小學產生嚮往之情。  

3、演練角色, 增強孩子的角色意識。 4、提前試讀, 讓孩子體驗一次“實戰演習”。  

誤區五:孩子表現不好就批評 小學和幼稚園教育有很大的差異, 由於家長沒有做好幼小銜接工作, 導致孩子進入小學後出現哭鬧、消瘦、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成績“一落千丈”等現象。 有些家長很著急, 認為是孩子學習不夠努力而一味地指責和批評。 明智的做法 1.多給孩子鼓勵和肯定, 不要隨便責駡孩子, 善於發現孩子的長處, 大膽激勵。 2.跟孩子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把每個問題都當作共同成長的機會。

3.保持良好的家校互動, 積極爭取老師的支持和配合, 助力孩子的成長。 除了家長的精心培養, 為了讓孩子更好地進行幼小銜接, 從進入幼稚園的那一刻起, 老師也會注重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自理能力, 激發和保護他們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 讓孩子們逐步養成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勇於嘗試等良好品質。 相信在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下, 孩子必然能順利過渡, 成為一名合格的“小學生”。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