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別讓孤獨成為“心靈感冒”

宅了太久, 就會忘記窗外有陽光。 走進公共空間, 在面對面的談笑風生中尋找精神、情感的共鳴

孤獨, 是一個人的事嗎?不, 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為了緩解超過1/10英國人的孤獨感, 最近, 英國政府專門任命了一名“孤獨大臣”。 這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 也再次將孤獨這個老話題推到了輿論的聚光燈下。

根據一些健康組織的定義, 孤獨被視為個體性心理疾病。 隨著人群擴大、影響加深, 它開始與肥胖、抽煙一樣, 成為公共衛生課題。 美國一項涉及30萬人的研究表明, 長期被寂寞和孤獨包圍的人, 相當於每天吸15支煙。

如何看待孤獨, 化解心理“危機”, 越來越成為社會關切。

不可否認, 有些路沒人陪, 也能走得愜意, 但對大多數人來說, “孤獨是現代生活的悲哀現實”。 獨居老人缺少陪伴, 空巢青年一人吃飯, 兒童因孤獨撥打求助熱線……形單影隻的生活狀態, 在各個年齡層都存在。 人生的路, 不能走著走著, 就與社會“無緣”了。 告別孤獨, 需要審慎地從社會生長機制與個人發展路徑中找尋答案。

社交是連接個人與社會的重要環節, 也是認識孤獨的重要視角。 美國一位教授曾做過實驗, 證實人越是孤獨, 越能讀懂面部表情、聽清聲音語調背後暗藏的情緒。 這或許可以說明, 孤獨者其實可以理解社交技能, 只是常常“無語凝噎”, 使得技能無法施展。

因此, 立足社交、抵抗孤獨, 不是要從零開始學習如何社交, 而是要想辦法打消社交顧慮, 喚醒“沉睡”的社交能力, 來結束“翻遍通訊錄也找不到人說話”的尷尬, 建立長期、健康的人際關聯。

人的本質, 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在很大程度上, 人其實也被社會生活所“定義”。 有學者曾總結美國人“獨自打保齡球”的現象:不願意花時間與鄰居喝咖啡聊天、去俱樂部參加集體活動, 寧願一人在家看電視或獨自打保齡球。 不管出於什麼原因, 長期脫離公共生活, 除了公共參與的水準與活力相應降低, 個人精神狀態也會發生微妙的變化。 走進公共空間, 在面對面的談笑風生中尋找精神、情感的共鳴, 才是對平淡生活的溫暖慰藉。

如果說孤獨是一種空虛,

那麼讓自己充實起來, 尋找“到處都是夥伴”的感覺, 也能生髮出生活的熱情。 “聽眾的明信片”是日本一檔很受歡迎的晨間廣播節目, 節目組發現, 聽眾談論最多的話題, 是身邊的動植物和四季變化。 由此聯想到日本的茶道、花道等生活藝術, 都是與自然為伴, 同樣也被視為擺脫孤獨的有效方式。 身邊的自然, 就是“無機的身體”, 在感到孤獨時, 背起相機、拿起畫板投入其中, 與世界對話, 未嘗不是另一種溫情的陪伴。

近期走紅的手機遊戲“旅行青蛙”中, 隨緣的青蛙一直一個人宅著、一個人旅行, 不少玩家說, “你怎麼老是一個人, 沒有小朋友跟你玩嗎, 不要這麼自閉, 多認識些朋友有好處”。 遊戲如人生, 宅了太久, 就會忘記窗外有陽光。

與其孤獨, 莫若尋伴。 多走出去, 你會發現, 原來交個朋友, 真沒有想像的那麼艱難。 (李洪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