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中醫養生 末伏祛濕邪莫貪涼

現在已經是三伏天中的“末伏”, 末伏天養生要注意祛濕邪, 不能貪涼, 少吃冰冷的食物、少吹空調, 也可以按摩養生。 下面我們來看看末伏養生方法。

末伏是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的始日, 俗話說:“秋后一伏熱死人”, 其氣候特點是氣溫高、氣壓低、濕度大、風速小。 此時, 暑熱容易耗氣傷津, 養生當以解暑清熱祛濕, 健脾益氣扶陽為主。

1、末伏重清補 食療祛濕邪

末伏清補, 以健脾利濕為主。 健脾益氣, 可以適量多吃祛濕熱、健脾和胃的食物。 如茯苓, 以促進脾胃功能恢復;芡實、山藥、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扁豆、豇豆、紅小豆等豆類, 也有健脾益氣的功效。 要特別注意的是, 吃扁豆時一定要煮熟煮透, 直到顏色不再翠綠為止, 否則會引起食物中毒。

推薦一款末伏食療佳品——冬瓜薏米煲老鴨。

老鴨一只(褪毛, 去內臟, 洗凈, 沸水焯過后, 切塊), 冬瓜250克(去皮, 切塊), 生薏米30克(洗凈),

生姜及調料適量。 先以清水3L煮生薏米30分鐘, 再加入鴨塊、冬瓜、調料, 文火燉1個小時以上即可。

鴨肉性涼, 具有滋陰養胃、健脾補虛、利濕的作用。 冬瓜、薏米均可清熱利濕、利尿消腫。 因而, 冬瓜薏米煲老鴨是末伏時節不錯的祛暑健脾利濕的湯品。

2、末伏護脾胃 循經按穴位

立秋后天氣仍熱, 且雨水較多。 濕熱交蒸, 合而為濕熱邪氣。 在這個時節, 如果脾傷于濕, 不僅會出現飲食不化、脘悶嘈雜、惡心嘔吐、腹痛便溏、不思飲食、體弱倦怠等癥, 還可能為咳喘病癥種下病根。

中醫講“濕氣通于脾”, 所以健脾也是末伏養生的重要環節。 末伏時節養護脾胃, 可按摩豐隆、足三里、脾俞三個穴位, 每天各按100次, 能夠化濕、健脾和胃, 補中益氣, 通經活絡。

3、莫貪寒涼物, 免損脾胃陽

末伏時白天溫度仍較高, 但早晚氣溫則明顯變涼, 晝夜溫差逐漸增加。 進入末伏時, 取涼須有節制, 切忌猛吹空調、過吃冷飲, 以免損傷脾胃陽氣, 不利于健康。

此外, 適量戶外運動可振奮陽氣, 促脾氣運化, 改善胃口。 需要注意的是, 進入戶外運動以微汗為宜, 切不可大汗淋漓。 如此, 才符合中醫“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的規律, 達到人與自然和諧。

上面為大家介紹了末伏的養生方法, 再次提醒大家, 末伏雖然還是會熱, 但是不能貪涼, 飲食要注意祛濕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