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夏季養生 去燥強身健體有訣竅

夏季一個炎熱的季節, 氣溫雖然沒有達到最熱。 但是還是常常出現中暑等現象。 中醫認為署氣容易傷人, 夏季養生要注意保養我們的身體。

夏季到,消暑強身有訣竅

夏至養陽兼養心

夏季養生應順從自然界萬物繁榮、生長旺盛的特點, 重點是“養陽”。 陽氣就是人體的免疫力。 傳統醫學認為:“陽氣者, 衛外而為固”。 意思是說, 陽氣對人體可以起到保護作用, 使人身體健康, 體質強壯, 免受自然界六淫之氣的侵襲。 《遵生八箋》說, “順于正陽, 以消暑氣”, 養陽有助於消暑。

此外, 夏天屬於火, 火氣又通於心。 火性為陽, 陽主動, 加之心為火髒, 兩火相逢, 心神極易受擾動而出現心神不寧, 心煩意亂。 心煩會使心跳加快, 心跳加快自然會加重心的負擔。 正如《黃帝內經》所說:“心者生命之本……為陽中之太陽, 應於夏天氣。 ”因此, 夏季還必須重視養心。

一味清熱易體衰

盛夏酷暑, 外界溫度高,

人體體溫調節中樞為了保持身體溫度的平衡, 會使體表的毛細血管擴張、汗腺敞開, 不斷地向外散熱, 以排汗降溫。 在中醫裡, 這種現象叫“腠理疏泄, 衛陽不固”。 加之, 夏日炎炎, 人們睡眠少, 食欲差, 身體抵抗力明顯下降, 如果夜間睡覺時開窗或開電扇, 或在室外露宿, 或突遭雨淋受涼, 這些都極容易讓“虛邪賊風”乘機而入, 引起夏日感冒, 出現發熱、咳嗽、頭痛、全身酸楚、乏力無汗等症狀。 夏夜著涼感冒雖算不得什麼大病, 但會讓人心煩意亂, 有時也會併發齶扁桃體炎、氣管炎、關節炎, 甚至腎炎、風濕性心臟病等嚴重症候。 所以, 夏日也要像冬天那樣隨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服;晚上睡覺時胸腹部蓋好被褥;大汗後不要立即沖涼洗澡,
雨淋後卻要立即擦乾, 換上幹衣服, 或吃些姜湯。

在飲食上切忌過多進食生冷。 冷飲、雪糕等冰鎮食品一定要儘量少吃, 倒是可以適當吃一些溫性的食物, 以溫補體內耗損的脾胃陽氣。 平日人們習慣喝涼茶來解暑, 認為多喝涼茶可以解熱, 防止中暑, 其實這是個誤區。 涼茶大多苦寒, 加之夏季人體內陽氣比較虛弱, 多飲反而會耗損體內的脾胃陽氣。

夏季進補鴨子好

有些人一到夏季就會感到胸悶不適、食欲不佳、四肢無力、精神萎糜, 身體也會日漸消瘦, 去醫院檢查也沒有什麼器質性病變, 這就是老百姓說的“苦夏”, 中醫稱之為“疰夏”, 是一種季節性病症。 對付苦夏, 飲食上推薦一道湯汁肥濃、香氣四溢的八寶鴨。 鴨屬水禽,

由於生長在水邊, 性偏涼, 又因其入脾、胃、肺及腎經, 具有清熱、補血、養胃生津、止咳息驚等功效。 夏季食用鴨肉, 既能補充炎熱季節中過度消耗的營養, 又可以祛除暑熱給人體帶來的不良影響。

八寶鴨

【原料】鴨1只(約1500克), 糯米120克, 火腿、蝦仁各75克, 冬筍40克, 鮮栗子、干貝、雞肫各50克, 豌豆、幹香菇各30克, 雞肉、醬油各50克, 小蔥、姜、白砂糖、料酒各10克, 味精5克。

【製作】

1.將嫩鴨去毛洗淨劈開背脊, 抽去氣管、食管, 挖去內臟, 剪去鴨腳。

2.將整鴨放進開水鍋中焯水後撈出, 洗淨, 揩去水分;再抹上醬油、黃酒、白糖等調料, 鴨腹朝上放入大碗中。

3.火腿、冬筍、干貝、水發香菇均切成丁;栗子去殼, 取肉切丁;雞肫、雞肉分別洗淨, 均切丁。

4.糯米淘洗乾淨, 加水蒸熟。

5.燒熱炒鍋放入豬油,

將蔥薑下鍋略煸一下, 烹入料酒, 投入香菇丁、筍丁、火腿丁、栗子肉丁、干貝丁、雞丁, 加入醬油、白糖, 燒上味。

6.再放入糯米飯拌和, 填入鴨腹內;碗上面用保鮮膜封好, 上籠將鴨蒸酥後取下, 揭去保鮮膜, 將鴨覆在大圓盤中。

7.將原鹵潷入鍋中, 投入蝦仁、豌豆, 燒開後用水澱粉勾芡, 淋上明油, 燒在鴨上即成。

【功效】健脾開胃, 補虛養身。 對夏季營養不良有很好的調理之功。

少量多次補水分

夏至時節, 人總是大汗淋漓, 尤其是勞動、運動後, 如果水分補充不足, 一方面可以使血液濃縮、流動緩慢, 增高腦血栓、冠心病的發病率;另一方面, 還會使尿液濃縮, 引起腎臟疾病, 如尿結石、尿路感染等。 因此, 這個季節還要依照少量多次的原則, 適量地補充水分。

除了食療和注意中風的徵兆外, 高血壓、血脂異常、心腦血管病的老年人還要注意生活的細節, 最好選擇在清早、傍晚活動, 避免在炎熱的天氣下到戶外活動;使用空調時, 注意室內外溫度溫差不要超過8℃;不抽煙不喝酒, 防止血液黏稠度過高;經常檢測血壓、血脂等, 如果血壓、血脂異常, 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降壓藥、調脂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