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水澤蘭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貴州民間藥物》。

【拼音名】Shuǐ Zé Lán

【英文名】all-grass of Chinese Penthorum

【別名】扯根菜、水滓藍、水楊柳、趕黃草、紅柳信、流痰草、紅麴草、水桃草、雙線草、水莧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虎耳葉科植物扯根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enthorum chinense Pursh [P.sedoides L.var.chinense (Pursh)Maxim.]

採收和儲藏:秋後割取全草, 曬乾。

【原形態】扯根菜 多年生草本, 高15-80cm, 主根明顯, 呈紫紅色。 莖直立, 常單一或分枝, 圓柱形, 紫紅色。 葉互生;無柄或近於無柄;葉片披針形或狹披針形, 長3-12cm, 寬約1cm, 先端漸尖, 基部漸窄, 邊緣具尖銳細鋸齒。 齒尖有腺點, 兩面均無毛。 聚傘花序2-4分枝, 花序軸上疏生短腺毛;花兩性, 黃色, 多數, 常排列一側,

向下旋卷;苞片小, 卵形或鑽形;花梗短;花萼寬鐘形, 黃綠色, 5深裂, 裂片三角狀卵圓形, 長約3mm, 先端銳尖;無花瓣, 或偶有一白色線形或條狀匙形的花瓣;雄蕊10, 著生於萼筒上, 排列成2輪, 稍伸出花萼, 花藥淡黃色, 橢圓形;心皮5, 下部合生, 上部分離, 花柱5, 粗短, 柱頭淡紅色, 扁球形。 蒴果扁平, 5裂, 有5喙, 由心皮的分離部開裂, 紅紫色, 徑約5mm。 種子細小多數, 橢圓形, 粗糙。 花期7-8月, 果期9-10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700m以下的較陰濕的草叢中或水溝邊。

資源分佈:分佈華北、華東、中南及陝西、四川、貴州等地。

【性狀】根莖呈圓柱狀, 彎曲, 具分枝, 長約15cm, 直徑3-8cm, 表面呈紅褐色, 密生不定根。 莖圓柱形, 直徑1-6mm, 紅紫色, 不分枝或基部分枝。 葉膜質, 易碎, 完整者呈披針形或狹披針形,

綠褐色, 長3-11.5cm, 寬0.6-1.2cm, 先端長漸尖或漸尖, 基部楔形, 邊緣具細鋸齒;無柄或近無柄。 有時枝端可見聚傘花序, 花黃綠色, 無花瓣, 偶見果實, 紫紅色, 直徑達6mm。 氣微, 味甘。

【性味】味苦、微辛, 性寒

【歸經】肝;腎經

【功能主治】利水除濕, 活血散瘀, 止血, 解毒。 主水腫, 小便不利, 黃疸, 帶下, 痢疾, 閉經, 跌打損傷, 尿血, 崩漏, 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5-30g。 外用:搗敷。

【各家論述】

1.《天寶本草》:通經活血。 治跌打損傷, 婦女崩帶, 瘰鬁。

2.《貴州民間藥物》:消腫利水, 行氣。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