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養生

三伏天謹防四種疾病 出汗多易患濕疹皮炎

夏天因為天氣很熱, 很多人會出現“夏季綜合征”, 如中暑, 食欲不振, 皮膚病等症狀, 所以做好夏季養生特別重要。 你知道我們怎麼夏季養生嗎?夏天容易出現哪四種病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瞭解一下吧。

高溫環境謹防中暑

過去因為工作的原因, 夏天最容易出現就是中暑, 隨著社會對勞動者工作環境的改善, 高溫環境下工作的人少了。 現在很多醫院來看中暑的越來越少了。

不過專家還是鄭重提醒市民, 儘管中暑的患者少了, 但高溫天氣中中暑仍是首要防範的疾病, 不得不在高溫環境中工作的人要注意勞逸結合, 工作時間不要太長, 儘量在工作後到陰涼處休息。 太陽大的環境要做好防護措施, 比如出門記得要備好防曬用具, 最好不要在10點至16點時在烈日下行走, 因為這個時間段的陽光最強烈, 發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時的10倍。

多喝水, 多吃水果,

補充流汗造成的身體水分流失。 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 因為口渴已表示身體已經缺水了, 建議每天喝1.5至2升水。 出汗較多時可適當補充一些鹽水, 彌補人體因出汗而失去的鹽分。 另外, 夏季人體容易缺鉀, 使人感到倦怠疲乏, 含鉀茶水是極好的消暑飲品。

出汗多易患濕疹皮炎

夏天很容易出汗, 身體表面長期有汗就會容易患上濕疹皮炎了, 夏天比冬天皮膚病的發病率明顯高出一倍多。

夏季最常見的皮膚病有兩類:一是與太陽暴曬有關的, 如患上日光性皮炎, 或者原有慢性光敏性皮炎的, 經暴曬會復發。 二是與炎熱出汗有關的, 如濕疹、皮炎;三是與衣服不透氣有關, 如花斑蘚、痱子、毛囊炎、股癬等。

建議市民, 出門要注意做好防曬措施,

如戴帽子、塗防曬霜等;出了汗要及時擦除;貼身的衣服首選棉料, 容易吸附汗液;勤洗澡, 一天至少一次。

喜食冷飲腸胃受不了

最近氣溫較高, 胃腸道疾病比平時增加了30%。 隨著三伏天到來, 市民做好腸道疾病預防措施非常必要。

夏天腸道疾病很容易發生,

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氣溫高細菌滋生快, 食品保管不慎容易變質, 一旦誤食就可能壞肚子。 二是天熱的時候人們大多喜歡冷飲, 冷飲喝下去神清氣爽, 但對脾胃的傷害也很明顯。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夏天出汗多, 人體的陽氣外泄, 最需要補陽氣, 這正是“冬吃蘿蔔夏吃薑”的道理。 喝冷飲造成脾胃之陽虛弱, 最好少用。 居家可以嘗試用竹蔗、茅根、雪梨、紫蘇葉等做湯, 有養陽去熱、生津潤燥、醒脾散寒等功效。

尤其一些特殊人群, 比如痛經、月經失調的女性, 最好遠離冷飲, 沖涼、冷水沖腳等不良習慣也要改掉, 微熱的水最合適。

適度歎空調莫忘通風

天熱了躲進空調房, 無疑是城市人最便捷的避暑方式。 但如果吹空調過久, 或者溫度開得過低, 就會出現鼻塞、頭昏、打噴嚏、耳鳴、乏力、記憶力減退等症狀,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空調病”。 記者在多家醫院看到, 雖然因有感冒症狀來求醫的人並沒有冷天多, 但感冒患者多因過度吹空調引發。

一些商場、辦公室、會議室等,

空天溫度也開得很低, 身處其中者不得不套上長衣服。 有些南方人晚上喜歡開大空調, 再蓋著被子睡覺。 專家說, 這些做法對身體都不利。 外部冷導致血管收縮, 身體內部的熱量散發不出來, 容易誘發心臟病、慢性支氣管炎、慢阻肺等疾病。

專家建議, 空調最合適的溫度是26℃-28℃, 睡眠時注意不要躺在空調的出風口和電風扇下, 以免患上空調病和熱傷風。 並且早晚天氣涼爽的時候要注意開窗通風, 總是密閉的環境細菌滋生, 容易誘發空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