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利水消腫清熱解暑就選冬瓜皮

別名

白瓜皮、白東瓜皮

【藥性】甘, 涼。 歸脾、小腸經。

【功效】利水消腫, 清熱解暑。

【應用】

1.本品味甘, 藥性平和, 善於利水消腫。 用於治水腫, 如《湖南藥物志》以本品配五加皮、姜皮,

煎服;若治體虛浮腫, 如(《浙江藥用植物志》)用冬瓜皮、赤小豆、紅糖適量。 煮爛, 食豆服湯。

2.暑熱證。 本品性涼, 有清熱解暑的作用。 用於治夏日暑熱口渴, 小便短赤, 如(《四川中藥志》)冬瓜皮、西瓜皮等量, 煎水代茶飲;若治暑濕證, 可與生薏苡仁、滑石、扁豆花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 15~30g。

【古籍摘要】

1.《滇南本草》:“止渴, 消痰, 利小便。 ”

2.《藥性切用》:“行皮間水濕, 善消膚腫。 ”

3.《本草再新》:“走皮膚, 去濕追風, 補脾瀉火。 ”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含蠟類及樹脂類物質、煙酸、胡蘿蔔素、葡萄糖、果糖、蔗糖、有機酸, 另含維生素B1、B2、C。

2.據報導, 冬瓜皮水煎濃縮, 麝香少許, 兌入濃液, 治療糖尿病, 症狀有改善或消失(中醫雜誌, 1981, 7:546)。 用冬瓜皮、荊芥、金銀花加減, 煎服, 同時配合藥汁洗浴, 用於治療急性蕁麻疹, 有效(山東中醫雜誌, 1995, 6:252)。 另外, 冬瓜皮還可用於催乳。

附藥 冬瓜子

為冬瓜的種子。 性能同冬瓜皮。 功效清肺化痰, 利濕排膿。 應用於肺熱咳嗽, 肺癰, 腸癰, 帶下, 白濁等證。 用量10~15g。

各家論述

1.《本草圖經》:功用與冬瓜等。

2.《滇南本草》:止渴, 消痰, 利小便。 治中風。

3.《綱目》:主驢馬汗入瘡腫痛, 陰乾為末塗之, 又主折傷損痛。

4.《本草再新》:走皮膚, 去濕追風, 補脾瀉火。

5.《重慶堂隨筆》:解風熱, 消浮腫。

6.《分類草藥性》:治水腫, 痔瘡。

7.《江蘇植藥志》:治腹瀉、足跗浮腫。

8.《山東中藥》:利濕消暑。

用藥禁忌

《四川中藥志》:因營養不良而致之虛腫慎用。

生藥材鑒定

性狀鑒別 果皮為不規則的薄片, 通常內卷或筒狀或又筒狀, 大小不一。 外表面黃白色至境綠色, 光滑或被白粉。 內表面較粗糙, 有筋狀維管束。 體輕而脆, 易折斷。 氣微, 味淡。

以片薄、條長、色灰綠、有粉霜者為佳。

選方

①治腎臟炎, 小便不利,

全身浮腫:冬瓜皮六錢, 西瓜皮六錢, 白茅根六錢, 玉蜀黍蕊四錢, 赤豆三兩。 水煎, 一日三回分服。 (《現代實用中藥》)

②治損傷腰痛:冬瓜皮燒研, 酒服一錢。 (《生生編》)

③治跌撲傷損:幹冬瓜皮一兩, 真牛皮膠一兩(銼)。 入鍋內炒存性, 研末。 每服五錢, 好酒熱服, 仍飲酒一甌, 厚蓋取微汗。 (《摘元方》)

④治咳嗽:冬瓜皮五錢(要經霜者), 蜂蜜少許。 水煎服。 (《滇南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