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理論認為人與自然界也是一個統一體,
人體與自然界息息相通,
密切相關,
自然界的運動變化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人體,
相應地產生生理或病理上的反應,
故《內經》說:“人與天地相應也”。
《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篇詳細地論述了古人養生之道,
拿來與現代享受舒適空調但疾病不斷者比較,
希望您能有所覺悟。
春季的正月、二月、三月,
是萬物復蘇的季節,
自然界呈現出一片生氣蓬勃的景象,
草木生枝長葉,
萬物欣欣向榮。
為了適應這種自然環境,
人們應該晚睡早起,
起床後到庭院裡散步,
披散開頭髮,
穿著寬敞的衣物,
不要使身體受到拘束,
以便使精神隨著春天萬物的生髮而舒暢活潑,
充滿生機。
對待事物,
也要符合春天的特點,
應當發生的就讓它發生,
而不要去傷害它;應當培養的就去培養,
而不要懲罰它;應當給予的就給予,
而不要剝奪它。
這就是適應自然環境“春生”的特點,
來調養人體中“生”氣的原則與方法。
如果違背了這個方法,
就會使肝臟之氣受到傷害,
到了夏天還會發生寒冷性質的疾病。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春季所發生的溫暖的陽氣,
是夏天旺盛陽氣的基礎,
如果春天陽氣不能生,
到了夏天陽氣應當長而不能長,
就會出現陽氣不足的虛寒病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