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信念療法也能治病

所謂信念療法, 是指建立在自信心基礎上的, 以自我安慰、自我解脫、自我激勵、淨化心靈、平衡心理、減輕壓力、排除焦慮和煩惱, 追求力量、增強信念為內容的現代心理療法。

實現信念療法的機理, 一靠意識的力量;二靠安慰劑的效應。

意識的力量可控制疾病

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席格博士認為, 患者深信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時、他的精神系統會傳達一個不容置疑的指令。 《心理系統免疫學》一書是研究人類身心互動關係的專著, 書中業已證實;信念對於治病的功效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甚至比藥物治療更為重要。 例如, 據某權威電視臺報導, 數名運動員出現食物中毒, 經推斷可能是喝了這種飲料引起的, 廣播告誡人們不要在和這種飲料, 因為有任何這種飲料而中毒, 同時描述了中毒引發的症狀。 頓時, 觀眾們便發生了恐慌, 有人開始反胃、嘔吐、遊人昏厥。

後來經過正是這種飲料沒有問題, 發生所謂中毒症狀的“病人”竟然隨之不治自愈。 由此可見, 信念作為一種意識活動, 對人體確實具有某種影響力。

安慰劑可使疾病接觸

所謂“安慰劑效應”是指給病人服用由澱粉製成的無治療效果的“藥片”或用“注射劑”注射, 醫生告訴病人這是治療這種病的特效藥物, 於是病人症狀好轉了。 這種“效應”實際上是一種信念作用。 1990年《世界醫學新聞》報導, 安慰劑可令人滿意的解除平均35%的參加實驗病人的症狀。 西方學者對這種奇特現象的解釋是:人類精神可以導致實際的身體化學過程的變化, 這種變化是他相信和期待的一種結果。 假如一個人相信某種藥物具有能實現具體治療目的效果,

那麼他的身體狀況就會或者可能向著那個目標方向變化。

因此, 現在許多科學家主張軀體的疾病防治系統要于信念系統密切聯繫起來。 因為希望、期待、信念和生存意識, 能夠在與疾病作鬥爭中起著重要作用。 信念系統能把強烈的希望、積極的期待和生存的意識轉變位於疾病鬥爭的有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