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預防

骨質疏松癥重在預防


1 骨質疏松癥的危害

骨質疏松癥是低骨量及骨組織微結構退變為特征的一種全身性代謝骨病,伴有骨脆性增加,易于發生骨折,是目前世界上絕經后婦女、中老年人中發病率、死亡率及保健費用消耗較大的疾病之一,骨質疏松癥被稱為“無聲殺手”,是因為人們無法感覺到骨質的慢慢流失,早期無癥狀,到婦女絕經后及中老年人感到腰酸背痛、腰彎駝背、身高變矮時,都認為是人到中年,人老骨脆是自然發展規律,不象對急性心肌梗死、腦出血立即危及生命,不象惡性腫瘤來去匆匆兇險可怕而受到重視。骨質疏松癥的危害性有以下幾點:

(1)發病率高。我國現約有9000萬骨質疏松癥患者,其中骨質疏松發生率占60歲以上老年人的56%,在絕經后婦女發生率更高,約為60%~70%。

(2)經濟負擔大。在美國骨質疏松治療費用每年至少上百億美元,并且,由于其防治費用及患者對家庭成員的依賴,給社會造成了沉重的負擔。

(3)骨質疏松癥的表現主要為疼痛,身材變矮,骨折。嚴重骨痛可影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飲食和睡眠等,常使病人生活無規律,牙齒過早脫落,茶飯不思,痛苦異常。

(4)骨折發生率高。骨質疏松癥最常見的并發癥是骨折,輕微外力即可導致骨折,如咳嗽可發生肋骨骨折。60歲以上老年人骨質疏松并發骨折者高達12%。輕者可使活動受限,重者須長期臥床,給社會和家人造成很大負擔。

(5)老年人骨折可引發或加重心腦血管并發癥,導致肺感染和褥瘡等多種并發癥的發生,嚴重危害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死亡率可達10%~20%。

(6)骨質疏松的危害性還在于它常常是默默無聲、悄悄的發生。多數人沒有明顯癥狀,而隨著年齡增加,骨鈣在不斷流失,一旦出現癥狀,骨鈣常常丟失達50%以上,短期治療難以奏效。

2 骨質疏松癥的預防

預防骨質疏松癥應從兒童時期開始,并貫穿一生,骨質疏松癥發病時間在老年,但病因從兒童時期就已經潛伏了,一生中任何時期營養不良缺乏鍛煉及不良嗜好都會增加患骨質疏松癥的危險性,兒童和青春期是骨發育的關鍵時間期,應從兒童時期開始進食含鈣高的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蝦皮、低鹽和適量蛋白質、魚類、蘑菇、木耳,綠葉蔬菜等飲食,盡量擺脫“危險因子”,堅持科學的生活方式,如堅持體育鍛煉,多接受日光浴,不吸煙、不飲酒、少喝咖啡、濃茶及含碳酸飲料,少吃糖及食鹽,動物蛋白也不宜過多,晚婚、少育,哺乳期不宜過長,盡可能保存體內鈣質,豐富鈣庫,將骨峰值提高到最大值是預防生命后期骨質疏松癥的最佳措施。加強骨質疏松的基礎研究,對有遺傳基因的高危人群,重點隨訪,早期防治。人到中年,尤其婦女絕經后,骨丟失量加速進行。此時期應每年進行一次骨密度檢查,對快速骨量減少的人群,應及早采取防治對策。近年來歐美各國多數學者主張在婦女絕經后3年內即開始長期雌激素替代治療,同時堅持長期預防性補鈣,以安全、有效地預防骨質疏松。日本則多主張用活性VitD(羅鈣全)及鈣劑預防骨質疏松癥,注意積極治療與骨質疏松癥有關的疾病,如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脂肪瀉、慢性腎炎、甲旁亢/甲亢、骨轉移癌、慢性肝炎、肝硬化等。對退行性骨質疏松癥患者應積極抑制骨吸收(雌激素、CT、Ca),促進骨形成(活性VitD)的藥物治療,還應加強防摔、防碰、防絆、防顛等措施。對中老年骨折患者應積極手術,實行堅強內固定,早期活動,體療、理療、心理、營養、補鈣、止痛、促進骨生長、遏制骨丟失,提高免疫功能及整體素質等綜合治療。退行性骨質疏松癥是骨骼發育、成長、衰老的基本規律,但受著激素調控(主要有PTH破骨:雌激素、CT成骨;VitD 3 雙向調節)、營養狀態、物理因素(日照、體重)、免疫狀況(全身體質、疾病)、遺傳基因、生活方式(吸煙、飲酒、咖啡、飲食習慣、運動、精神情緒)、經濟文化水平、醫療保障等八個方面的影響,若能及早加強自我保健意識,提高自我保健水平,積極進行科學干預,退行性骨質疏松癥是可以延緩和預防的,這將對提高我國億萬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具有重要而現實的社會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