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四季養生

四季養生

秋季養生注意“二防”

秋天氣溫多變,對人體最大的危害之一,就是腸道細菌感染造成的胃腸功能紊亂和腹瀉頻發。天氣逐漸轉涼還會使人出現身體上的種種不適,特別是一些胃病患者,秋涼的刺激會使胃病復發,重症還會引起胃出血、胃潰瘍等併發症...

一防秋燥

飲食

秋天上市的魚、肉、蔬菜、瓜果品種繁多,但食用時應該選擇防秋燥的護陰、滋腎、潤肺的食物。肉類應該是泥鰍、鰣魚、白鴨肉等,蔬果應該是花生、山藥、白木耳、橘子、白果、梨、紅棗、蓮子、葡萄、甘蔗等柔潤之品。

若出現皮膚乾燥、皸裂和口角炎等症時,應多喝開水、淡茶、豆漿、牛奶、蜂蜜等;

若秋燥引起肺虛時,可用百合、薏米仁、淮山藥、蜂蜜等益補肺氣;若出現陰虛徵象時,可用核桃肉、芡實、雪梨、藕汁及牛奶、麻仁、海參、豬皮、雞肉等分別滋養胃陰及肝、腎。

在食用時可以根據“燥則潤之”的原則正確選用食療方法:

用銀耳10克,以溫水浸泡30分鐘,加冰糖和水,煮沸至銀耳爛熟的冰糖銀耳湯,具有潤肺生津、滋陰養胃的功用;

2.用紅棗10個,大梨1只,冰糖適量,置火上煮熟即可食之,紅棗燉梨,有潤肺健脾、滋陰潤燥的作用;

3.用百合30克清水泡軟、粳米100克、冰糖適量加水煮成的百合粥,每天早晚食用具有滋陰潤燥、清心安神之功效。

增加熱量供給

秋天,特別是深秋時分,人們可通過飲食增加熱能的供給,多吃魚、肉、蛋、豆製品以及新鮮蔬菜、水果、乾果等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的易消化食物。

防病防秋膘

秋季晝夜溫差較大,腹部著涼後容易引起胃腸道疾病。因此應注意食品的衛生,把住“病從口入”關。秋天氣候涼爽,味覺增強,人體食欲大增,汗液分泌減少,易造成營養過剩,引起肥胖,且暴飲暴食會加重胃腸負擔,造成胃腸功能紊亂。因此應該注意食量的控制。

二防疾病

秋季的氣候特點是初秋濕熱較甚;白露後雨水減少、氣候乾燥,晝熱夜涼;寒露後天氣很快變冷。許多人很難適應氣候的變化,是多種疾病的好發季節,安度多事之秋做好防病尤為重要。

胃病復發

立秋之後,氣溫漸涼,此時人的食欲旺盛,食量增加,使胃腸的負擔加重。易導致急性胃炎或舊病復發,嚴重者還會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併發症。因此,要適當參加體育鍛煉,改善胃腸道的血液迴圈,增強胃腸道功能,減少發病機會。同時還要注意飲食調養,做到飲食有節、溫軟淡素,定時定量、戒煙禁酒。

傷風感冒

秋天的氣候晝夜溫差大是傷風感冒的高發季節,因此,要遵循“春捂秋凍”和“耐寒鍛煉從秋始”的規律,體質好的人應以輕薄為宜。

體質較差的人應隨氣候變化逐步添衣。

秋天氣候乾燥要適當多飲水,增強機體代謝,以防忽熱忽冷誘發感冒。

“老慢支”復發

秋天晝夜溫差懸殊,很多人不適應這種多變的氣候很容易發生呼吸道感染,導致“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復發。

要注意改善居室環境。中醫學認為“天人相應”,室內安靜整潔,常開門窗通風,保持空氣新鮮。

溫度最好控制在18℃~20℃,相對濕度在40%~50%。

防止受涼,科學調理飲食,合理用藥,防舊病復發。

哮喘病發作

深秋時節,天氣轉寒、食物和空氣中的致敏物質大量增加,是哮喘病易發的重要因素,故應密切關注患者的生活習慣,認真查出可能引起哮喘的致敏原因,並儘量避免與致敏物質接觸。

其次要隨氣候的變化及時增添衣服。防止受涼。

還要注意加強營養,重視鍛煉身體,積極配合治療。

抑鬱症

秋風落葉,淒風淒雨,往往使人觸景生情,特別是老年人易產生垂暮之感,誘發消極情緒,嚴重者,終日鬱鬱寡歡,少語懶言,很容易患上抑鬱症。

防止抑鬱症要注意心理調適,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做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勤於鍛煉,投入大自然,涼爽的秋季正是外出旅遊的好時機。

中風

進入深秋時節,低氣溫可致體表血管彈性降低,周圍阻力增加,使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加從而引起小動脈收縮、血壓升高,而致腦血管破裂。寒冷還能使血液纖維蛋白濃度增加,引起血液黏稠,導致血栓形成。因此,要重視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原發疾病的治療,並注意先兆症狀,如發現突然眩暈、劇烈頭痛、視物不清、肢體麻木等,應及時送醫院治療,以防發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