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養生

夏天防曬有訣竅 防曬的正確打開方式看過來

夏天已經悄悄來臨,防曬工作可以提上日程了。怎麼在這個夏天做好防曬,抵禦紫外線的侵襲呢?相信這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的,小編在這裡為大家科普一些防曬小知識,教大家如何正確選擇和塗抹防曬霜。

紫外線的分類及其對皮膚的損傷

紫外線按波長不同,分為長波紫外線,中波紫外線及短波紫外線三種,由於臭氧層的折射、散射作用,UVC幾乎不到達地面。因此UVA和UVB是造成皮膚損傷的主要因素。

UVA波長為320~400nm,具有很強的穿透力,它可以直達肌膚的真皮層,破壞彈性纖維和膠原蛋白纖維,UVA作用緩慢持久,一般不會引起皮膚急性炎症,但對皮膚的作用具有不可逆轉的累積效應。它會引起皮膚的光老化,導致皮膚產生膚色暗沉、鬆弛、毛孔粗大等問題,甚至會引起皮膚癌,被稱為“年齡紫外線”。它不受窗戶、遮陽傘等的阻擋,即使陰天下雨也如此。

UVB波長為280~320nm,中等穿透力,可穿透表皮到達真皮表面,使皮膚出現紅斑、炎症等急性光損傷,是皮膚曬傷的根源。它可以被玻璃、遮陽傘、衣服等阻隔。

關於防曬霜的兩個係數SPF/PA

防曬係數是測量防曬品對UVB的防禦能力的檢測指數,表明防曬用品所能發揮的防曬效能的高低。SPF防曬係數的數值適用於每一個人,如一個沒有任何防曬措施的人如果待在陽光下20分鐘後皮膚會變紅。但當他採用SPF15的防曬品時,可延長15倍的時間,也就是在300分鐘後皮膚才會被曬紅。高倍數的防曬產品相比低倍數防曬產品的優點是阻隔率更高。例如SPF15能阻隔93.3%的UVB,SPF30能阻隔96.7%的UVB。

SPF雖然是防曬的重要指標,但並不表示SPF值越高,保護力就越強。SPF值越大,其質地越為厚重,通透性越差,會妨礙皮膚的正常分泌與呼吸,從而易導致粉刺的產生。就亞洲人的膚質來說,日常防護可選用SPF10~SPF15的防曬品;如果從事游泳、打球等戶外活動時,可選擇SPF30-50的防曬產品。

PA指數是指測量防曬品對UVA的防禦能力的檢測指數,它是1996年日本化妝品工業聯合會公佈的“UVA防止效果測定法標準”,也是目前日系商品中最廣被採用的標準。防禦效果被區分為三級,即PA+表示有效,PA++表示相當有效,PA+++表示非常有效。

防曬劑的分類與優缺點

防曬劑分為物理防曬劑、化學防曬劑、生物防曬劑。

物理防曬劑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鈦和氧化鋅,它們可以在不與皮膚發生反應的情況下,直接根據其自身特性來阻擋、反射或散射紫外線,氧化鋅在皮膚科常用來治療皮炎濕疹類皮膚病,可用于嬰幼兒,所以安全性高,尤其適用於敏感性肌膚防曬。其優點在於防曬粒子不會被皮膚吸收,對於皮膚的負擔小,且防曬譜相對較寬,即塗防曬,無需等待。缺點在於質地厚重,塗抹在皮膚表面容易泛白,使皮膚不自然,且容易堵塞毛孔,導致毛孔粗大、粉刺等皮膚問題。

化學防曬劑又稱紫外線吸收劑,是將紫外線吸收後使其轉化為熱能再釋放出來,常見的化學防曬成份有氧苯酮、水楊酸乙基己酯等。其優點在於質地輕薄,更適合油性肌膚者。缺點:其成份複雜,其中某些成份可能會引起皮膚過敏;基於其防曬原理,化學防曬劑容易衰減,長時間日曬下,需要每隔三四小時補塗一次;且需要在出門前20分鐘左右塗抹,才能發揮防曬效果。

基於上述兩種防曬劑各自優缺點,目前市面上的產品多為二者的混合產品。因此在購買時可根據自身皮膚狀態進行選擇。

近年,生物防曬劑逐漸受到關注,它是以多種抵禦紫外輻射的生物活性物質為基礎的防曬劑,這些活性物質包括維生素及其衍生物,如維生素C、維生素E、煙醯胺、β-胡蘿蔔素和植物提取物等。這些物質本身不具有紫外線吸收能力,但能有效清除或減少紫外線氧化應激所產生的活氧簇,從而阻斷或減緩組織損傷或促進曬後修復,起到間接防曬作用。

防曬劑正確塗抹方式

第一,使用防曬劑一個關鍵點在於用量足,塗抹均勻。通常每平方釐米的面部皮膚,至少要擦2mg的防曬劑。大約面部皮膚的用量相當於一枚一元硬幣大小的量。

第二,及時補搽,隨時間推移,防曬劑的防曬效能逐漸減弱,需每三四小時就補加一次。

第三,防曬劑塗抹順序:切記,防曬劑應是是最後擦拭的產品。如果先使用防曬再擦保濕,這樣會稀釋防曬產品,並且破壞防曬已形成的薄膜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