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養生

秋季禦寒防病有方法

我國很早以前就有人宣導“薄衣禦寒”養生法, 明確指出“薄衣之法, 當從秋習之”。 實踐證明, 這種主張“秋凍”的方法, 既順應了自然氣候(包括居室氣候)的需要, 又在不知不覺中達到了預防疾病, 自我保健的作用。

近些年, 我國氣候專家通過對春秋季居室內外溫度的觀測分析, 把“室內外溫差”作為一種氣候指標, 以此進一步佐證“春捂秋凍”的科學性。 春秋季溫度雖然都具有“不冷不熱”的特點, 但氣溫的變化趨勢是相反的———春季氣溫總趨勢是升, 秋季氣溫則日趨下降。 只要氣溫過低, 人體防禦不當, 即可受寒致病,

這也是常理。 而人體之所以受寒, 與環境變化(如進出居室)也很有關係。 氣候觀測表明, 由於房屋的熱惰性和溫度變化趨勢的不同, 春季室內氣溫低於室外, 室內外溫差為負值, 秋季室內外溫差則為正值。 這就很容易解釋“春捂秋凍”了:春季從溫暖的室外進入冷涼的室內, 如果不多穿衣春捂, 則容易受寒致病, 秋季室內溫度相對較高, 進入室內後, 則完全可以少穿些衣服。

古人說:春捂秋凍, 不生雜病。 立秋之後, 要正確領悟和操作“薄衣禦寒”, 不要氣溫稍有下降就立馬添衣加褲, 把自己穿得嚴嚴實實;而應該可能地晚一點增衣, 能穿短袖襯衫, 儘量不要穿長袖;能穿單衣, 儘量不加外套。 民諺:“二八月, 亂穿衣”, 說的是穿衣感受,

真要從保健意義上說, 應該是“二月宜多穿衣, 八月宜少穿衣”。 不過, 凡事都應該有個限度, “薄衣禦寒”也不能過頭。 到了深秋時節, 氣溫很低, 仍然穿得很單薄, 就沒道理了。 這時倒可以按照冬季的一些養生法進行衣食起居(“深秋”和“初冬”本沒什麼明確界線), 一味“秋凍”反而會致病。 而對年老體弱者, 或是一些慢性病患者, “薄衣禦寒”更應該慎重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