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立秋之后仍要防中暑

“立秋之日涼風至”明確地將立秋與涼爽聯系在一起, 然而由于緯度、海拔等的差異, 各地不可能在立秋之日就同時進入秋季。 立秋正是夏秋之交之際, 是由熱轉涼的過渡, 氣候一般還停留在夏季。 那么在立秋之后我們需要做好哪些養生工作呢?

莫大意

立秋過后防中暑依然重要

俗話說, “熱在三伏”, 專家告訴我們, 立秋正是“三伏”中“末伏”的開始, 還會有“秋老虎”的襲擊。 所謂“秋老虎”, 就是指立秋之后短期回熱天氣, 連日晴朗, 日射強烈, 炎熱難耐。 因此, 立秋之后氣溫不會很快下降, 很可能有短時間的氣溫升高,

人們還會經歷一段高溫潮熱的苦夏, 避熱納涼很重要, 立秋之后防曬防中暑的工作依然不能松懈。

立秋后, 天氣漸涼, 晝漸長夜漸短, 晝夜溫差逐漸增大, 夜間較為涼爽, 還要小心著涼感冒。 專家提醒, 中老年人、慢性病者、抵抗力較差的朋友要特別注意, 夜間涼爽, 晚上蓋好被子, 不要長時間吹風扇, 空調不要開得太低, 不要整晚開空調, 注意通風換氣。

莫忽視

防燥潤燥補水分

專家提醒, 立秋過后, 天氣漸涼, 空氣中的水分慢慢減少, 人們會感覺到口、鼻、眼睛、皮膚等部位的干燥感, 這就是中醫上說的“秋燥”, 很多與干燥有關的疾病比如鼻燥、唇干、咽痛等秋燥癥也會隨之出現, 因此這個時節要注意補充水分。

防燥潤燥, 多喝水是補充水分的基本,

最好養成每天按時喝水的習慣, “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 其次, 蔬菜水果不能少, 二者不能相互替代, 飲食上要注意多吃生津養陰滋潤多汁食品。 所謂的“生津”很多朋友可能不甚了解, 專家解釋說, “津”是唾液的意思, 生津是口腔中分泌出唾液。 在中國傳統養生中, 唾液有“延壽漿”的美譽, 對于促進消化、增強養分吸收有很大的作用。 蘿卜、蓮藕、梨、蜂蜜等都是生津養陰清燥的食物, 宜多吃。 盡量少吃姜、蒜、辣椒等辛辣燥熱食物, 少吃或不吃煎炒、油炸、肥膩食物, 肉類中羊肉、牛肉等較為燥熱, 食量要注意。

須慎重

食療養生最靠譜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人的生活習慣也應順其自然, 秋季養生以“養收”為原則。 入秋之后,

夏季的炎熱慢慢退去, 天氣漸漸涼爽, 熱天那種食之無味的感覺也將遠去, 人體消耗逐漸減少, 食欲開始增加。 因此可根據秋季的特點來科學地攝取營養、調整飲食, 以補充夏季的消耗。

秋季適合進補, 秋季適當進補是恢復和調節人體各臟器機能的最佳時機。 專家提醒, 秋季進補要慎重。 經歷了漫長的炎熱時節, 人們或多或少都會吃一些冰冷食品, 喝冰冷飲料, 多會造成脾胃功能不同程度損害。 初秋伊始, 不要貿然進補, 大量進補可能會加重脾胃負擔, 出現消化不良、腸胃不適等癥狀。 正確的做法是進補前給脾胃來個緩沖適應期, 可食用一些富含營養又易消化的食物, 比如魚類、豆類、山藥、蓮子等。

專家表示, 部分朋友在秋冬季節會更為偏向依靠保健品來補充營養,

其實日常生活中的食療養生就能滿足人體所需營養, 而且更安全可靠。 重要的是要在一日三餐的飲食中注意平衡營養, 清淡飲食, 補而不膩。 根據合理膳食結構, 人體攝食應以五谷雜糧為主, 蔬菜水果為輔, 適當吃些肉類。 對于脾胃虛弱者, 紅棗、核桃、黑芝麻等都是很好的食品。

須運動

早睡早起是關鍵

早睡早起依然是養生的基礎。 早睡, 有利于順應陰精的收藏, 可以養氣;早起, 有利于順應陽氣的舒長, 使肺氣得以舒展。 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 使身體得到必要的休息, 保持精力充沛。

立秋是初秋之季, 暑熱并存, 雨水漸少, 天氣干燥, 天氣變化無常, 氣候寒熱多變, 即使在同一地區也會出現“一天有四季,

十里不同天”的情況。 多變的天氣很容易影響機體的適應能力, 身體一旦不適, 便易傷風感冒, 舊病也易復發, 所以有“多事之秋”的說法。 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適當加強體育鍛煉, 增強體質, 提高人體對外界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 增強免疫力, 減少感冒幾率。 但要注意運動強度不要過大, 一些較為舒緩的運動方式, 比如登山、慢跑等適合大多數人。

須注意

心靜安神很重要

秋天氣候干燥, 人的情緒也容易變得躁動不安。 其實不管是何種季節, 無論任何時候, 養心都是養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專家表示, 心理上的情緒與生理上的健康息息相關, 如果持久陷于不良情緒難免會造成病理的可能, 保持淡然平和的心境顯得尤為重要。

古人認為秋季精神養生應做到“使志安寧”、“使秋氣平”, 也就是說要以一顆平常心對待身邊所發生的事, 保持內心平靜。 現代人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要學會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善于平衡心理。 保持神志安寧, 心情舒暢, 不要長期陷抑郁傷感的情緒, 即使遇到不順利之事, 也應盡快排解不良情緒的困擾, 保持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