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病右治止痛更快
左肩膀酸痛, 按摩右肩膀對應部位, 其緩解疼痛的效果反而更快, 這正是運用了中醫學“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的原理。 北京軍區總醫院專家組專家、全軍平衡針灸治療培訓中心主任王文遠教授對《生命時報》記者說, 因為疼痛的一側, 自我修復的平衡能力較慢, 所以哪痛按摩哪, 反而會加重局部的炎症和水腫, 使疼痛加重。
利用左病右治, 右病左治的方法, 針對的是健側部位, 因為健側部位神經系統的調控是正常的, 所以通過神經傳導到大腦中樞, 在大腦中樞的自我調控下, 達到對患側病變的修復。
王教授形象地用生命科學來解釋中醫理論, 人的全身均受大腦中樞神經支配, 其支配原理正是交叉對應, 按摩對應部位, 是針對大腦中樞調控病變的靶位, 利用人體的自我修復平衡功能, 到達自我治療疾病的目的。
左病右治對緩解四肢疼痛尤其有效, 因為四肢疼痛多是由疲勞、受涼、代謝紊亂引起的局部軟組織無菌性炎症, 一般分為內源性、外源性兩種。
四肢疼痛並非是嚴重疾病, 治療的手法很簡單, 無論按摩、推拿、拍打或是敲擊都可以, 也沒有指定的穴位, 而是在病變的對應部位, 做適當自治即可。 手法的輕重以個人承受能力為准, 不要造成新的疼痛就好。 同時, 對較為嚴重的疾病, 左病右治也能起到輔助治療效果。
王教授強調, 千萬不要忽視我們自身強大的自愈平衡能力, 在大腦中樞平衡系統的自我調控下, 左病右治確實是日常保健的良方。 此外, 王教授指出, 輕微的四肢疼痛是一種自愈性疾病, 注意在炎症期、水腫期絕對不能運動, 不要進行功能鍛煉, 而要給機體提供一個炎症、水腫吸收的時間與條件。
也不要在局部進行機械性治療, 因為機械性治療不但炎症吸收不了, 反而加重。 臨床中, 病情不重的情況下, 在對應的一側進行自治, 一般不超過2周就能自行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