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養生

夏季喝湯熱飲羹營養更養生

湯羹飲食夏季為宜

一年四季有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更迭變遷, 萬物隨之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 人體氣血的運行也會有相應的調整。 夏季三月, 以暑熱為主, 此時氣候炎熱, 陽氣蒸騰浮散, 人體也要順應陽氣浮散的趨勢。 人體因陽氣浮越於外, 則陰氣伏藏於內, 脾胃喜暖而惡寒, 如脾胃虛弱, 其消化能力亦隨之減弱。 此時的飲食最難調攝, 因貪涼則傷陽, 如燥熱則傷陰, 而冷黏、油膩之物又容易損傷脾胃, 故古人認為飲食宜溫軟, 以湯羹為宜。

夏季陽氣發洩, 人體機能亦應跟上陽氣發洩的節律,

氣血活動趨於向表, 人的陽氣也浮越於外, 腠理(汗孔)易開泄而多汗, 所以夏季本宜汗出, 汗出則熱隨之而瀉。 古代醫家認為人之所以能汗出, 全賴食入之水谷, 水穀既可滋汗源, 又可助汗出, 正如感冒服藥後多飲熱水以取汗。 所以, 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汗出不暢可以喝熱飲, 借熱飲的溫暖之氣有助於發汗。

專家介紹說, 夏季煲湯以廣東人以及韓國人最為著名。 夏季暑熱之氣易耗氣傷陰, 而且嶺南地區地氣濕熱, 長久居住, 熱毒、濕氣侵身在所難免, 因而廣東人煲湯取清熱解暑、瀉火解毒、益氣生津之功。 北方氣候寒涼、乾燥少雨, 人們多食麵粉乳肉, 一般體質較壯, 脾胃之受納運化功能和衛外功能較強;與之相比, 南方氣候溫熱且潮濕多雨,

人們多食大米魚蝦, 一般體質較弱, 脾胃之受納運化功能和衛外功能也相對較弱。 因此, 南方人較北方人更熱衷於易於消化的湯品飲食, 而且南方人較北方人腠理疏鬆, 汗液易泄, 喝熱飲取汗解暑的效果十分顯著。

同樣, 韓國民眾通常在每年的頭伏、中伏、末伏這三天要進補營養品, 其中最具代表的便是參雞湯, 湯料中有鮮高麗參、糯米、紅棗、蒜、薑、栗子等。 他們認為, 參雞湯營養豐富、熱量高, 有助於恢復炎熱天氣所消耗的體力。 故古人有“春夏養陽”的原則, 即對“能夏不能冬”的陽虛陰盛患者, 夏季用溫熱之品預培其陽, 則冬不發病。 相對鮮高麗參、糯米、紅棗、蒜、薑、栗子等溫熱之品而言, 陽氣虛者適合於參雞湯, 而非對所有人皆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