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預防

胃病患者無需過度忌口以防營養不良

更糟糕的是, 有些患者在得病後, 不是積極尋求藥物治療, 而單純地靠吃那些好消化的食物來避免腹部疼痛等症狀, 其結果可想而知——不但無助於慢性胃炎和胃潰瘍的治療, 還因營養不良, 延誤了康復進程。

胃病患者究竟需不需要如此多的忌口呢?要回答這個問題, 就要先從醫學界對慢性胃炎和胃潰瘍的認識說起。 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 幽門螺桿菌還沒有被確認為是慢性胃炎和胃潰瘍最重要的致病因素。 當時, 醫生們普遍認為胃黏膜的防禦機制受損是慢性胃炎和胃潰瘍最主要的發病因素。

於是, 加強對胃黏膜的保護成了最重要的治療原則。 很自然地, 人們認為只要不是熱的、軟的、清淡的食物都有刺激性, 會傷害胃黏膜。 為此, 必須要忌食這些食物。

然而,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 幽門螺桿菌感染才是導致慢性胃炎和潰瘍的最重要的病因, 一些生冷食物與幽門螺桿菌感染其實並沒有關係, 而且這些食物對胃黏膜的傷害也並不大, 甚至不能算做損害黏膜防禦機制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 忌口太多其實是不必要的, 過多忌口還很可能造成營養攝入不足或不均衡, 弊大於利, 得不償失。

從另一方面講, 就像人的身體需要鍛煉才能健康一樣, 人的胃腸道也需要一定的“鍛煉”。 適當吃一些刺激性的食物就能起到對胃的“鍛煉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 這裡所說的“適當”有兩層含義:首先, 要以不加重慢性胃炎和胃潰瘍的症狀為前提, 即胃腸道可以接受。 如果只吃一點稍有刺激性的食物都會導致胃部疼痛, 那說明胃炎或胃潰瘍症狀已經比較嚴重了, 此時則需要適當忌口。 當然, 最需要的還是服用或調整藥物來加強治療, 而不是單純依靠忌口來避免疼痛。

其次, 選擇食物要以能增加營養素攝入為目的, 比如吃一些新鮮蔬菜或水果;而不要單純為了刺激而刺激, 去吃雪糕等沒有營養價值的食物。

總之, 慢性胃炎和胃潰瘍患者在選擇食物的時候, 只要不加重疼痛或其他症狀, 就應該盡可能選擇多樣的食物, 以達到均衡飲食的要求, 不宜有很多忌口。

用藥控制疼痛等症狀, 並積極攝取營養, 使消瘦的胃炎或胃潰瘍患者體重增加, 通常是比較有效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