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疲勞比高血壓還傷身

受訪專家: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 許頂立

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主任醫師 周迎春

加班到深夜, 累得不想動;週末陪孩子, 難有時間放鬆……長期超負荷的運轉讓現代人身心俱疲。 丹麥一項最新研究顯示, 疲勞引起的心梗、猝死等風險, 高於高血壓、吸煙等傳統危險因素。 可見, 過度疲勞已成為當代人健康的大敵。

身心疲憊成心梗頭號危險因素

近日發表在《歐洲心臟雜誌》上的一篇論文指出, 每天感到身心疲憊的人發生心梗或猝死的危險較高, 其預測急性心臟病的價值甚至超過了高血壓和吸煙等傳統危險因素。

這項成果來自丹麥“哥本哈根城市心臟研究”, 研究者針對8882例無心血管疾病的居民進行了調查, 結果發現, 每天身心疲憊的男性發生心梗或猝死的危 險最高, 高血壓只是第二位的危險因素;對於女性來說, 排在第一位的危險因素是吸煙, 第二位是身心疲憊。 本研究定義的身心疲憊並不單純是感覺累, 而包括慢性 疲勞和易怒、沮喪等負面情緒。 如今生活節奏越來越快, 每個人都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睡眠減少, 容易過度疲勞。 每個人都應調整工作和生活節奏, 預防嚴重心血管 事件的發生。

類似的研究在我國也進行過。 一項涉及全國10個省區1萬餘人的亞健康狀況流行病學調查顯示,

81.36%的非患病人群處於慢性疲勞狀態。 其中, 經常 感到疲勞但休息後可以恢復的輕度疲勞者占68.07%;總感到疲勞且休息後較難恢復的中度疲勞者占29.78%;休息後無法恢復的重度疲勞者占 2.15%。

長期疲勞帶來災難性打擊

中國醫師協會心力衰竭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許頂立解釋說, 疲憊是身體與外界環境的本能互動, 也是人體 適應當前生活的一種回饋。 當外部環境引起的腦力和體力消耗大於人體的承受範圍時, 主觀上就會感到疲勞。 當人體逐漸適應後, 疲憊感會消失。 但許頂立也指出, 適度疲勞有益健康, 這是身體和大腦經歷了一次“鍛煉”, 對調動身體機能、增強代謝有好處。 特別是運動後的輕度疲乏,

是身體對運動的良好回饋。 堅持下去, 這 種疲勞感就會消退, 而且身體更有活力。

然而, 長期疲勞會給健康帶來災難性打擊。 美國研究發現, 長期疲憊給身心帶來巨大壓力, 導致機體免疫機能減弱, 患癌風險上升。 南方醫科大學中 西醫結合醫院主任醫師、心血管病科學術帶頭人周迎春教授說, 長期疲勞會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 休息後也很難恢復。 這就好比信用卡, 我們可以透支一部分錢, 但 必須在規定期限內還款;不斷透支又不及時還款就會破產。

周迎春說, 慢性疲勞綜合征是以不明原因持續或反復發作的嚴重疲勞(超過6個月)為主要特徵的症候群, 同時伴有記憶力減退、頭痛、關節痛、睡 眠紊亂、抑鬱等多種症狀。

它不只是身體感覺“累”那麼簡單, 還包括一些身心症狀, 比如做事力不從心、注意力難集中、暴躁、易怒等。 慢性疲勞是亞健康的一種 表現, 會伴隨口腔潰瘍、牙周炎、便秘、肩頸疾病加重等問題。 如果還不及時調理, 會導致免疫力減弱, 身體自我修復能力下降, 輕則出現關節痛、偏頭痛等, 重則 患上腎小球腎炎、糖尿病、心腦血管病、腫瘤等。 此外, 女性更容易因缺鐵而引發疲勞。

引起疲勞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是生理疲勞, 超重或體重過輕都會引起疲勞感。 前者會引發代謝綜合征, 消耗能量過多、過快, 引發疲勞;後者肌肉強 度差, 也會產生疲勞感。 許頂立說, 心力衰竭的早期患者、糖尿病和甲狀腺疾病患者也容易疲勞。 其次是心理疲勞。

特別是焦慮, 可引起失眠, 導致持續性疲勞。 最 後, 酗酒、暴飲暴食、過度減肥等不健康生活方式也會引發疲勞。 其中, 酗酒還會導致沮喪感增強, 影響睡眠品質, 進而誘發疲勞感。

四方面調理可解乏

兩位專家建議, 緩解疲勞可以從運動、睡眠、飲食、心理等4個方面進行綜合調理。

運動趕跑疲乏感。 運動雖然會帶來短時間的疲憊感, 但長期堅持反而會讓人精神抖擻。 運動可以促進體內一種快速供能物質的合成, 迅速注入能量; 還可以促進多巴胺的合成, 讓人感到快樂。 美國喬治亞大學研究發現, 每週堅持鍛煉3天, 每天有氧運動20分鐘, 能讓心靈放鬆, 身體也變得輕鬆。 不常運動的人 可以循序漸進, 從每次10分鐘的低強度運動開始,

如快走、拉伸運動等。

按時睡覺保精力。 許頂立表示, 抗疲勞的關鍵在於規律作息, 儘量不熬夜, 每天按時起床, 保證充足的睡眠, 週末也最好能堅持。 睡眠是消除疲勞感的最佳方法, 如果前一天熬夜了, 第二天可以早點睡覺, 但隔天最好還在同一時間起床。 建議養成午休的習慣, 但別超過半小時。

飲食補鐵有活力。 美國營養師艾米古德森指出, 缺鐵會降低血液輸送氧氣和營養物質的能力, 進而讓人感覺遲鈍、注意力不集中。 女性更容易缺 鐵, 建議多吃牛肉、豆腐、雞蛋、綠葉蔬菜、堅果等食物。 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也能緩解疲憊感。 早餐最好包括全穀物、瘦肉蛋白、不飽和脂肪、膳食纖維等多種 營養, 一天都會活力滿滿。 遠離飽和脂肪、精米、白麵、酒精等“垃圾食品”,可以讓身體更輕鬆。多喝水能避免血液變得黏稠,增加氧氣和營養物質的輸送能力。

內心豁達不焦慮。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的精神病學教授艾瑞尼萊文博士指出,力求完美的人往往活得很累。我們要認識到,不是所有事情都必須做 到完美,更不要設置不切實際的目標,才能減少焦慮。萊文博士還提醒大家,出現負面想法時,可以先做一個深呼吸,然後思考其發生的可能性有多大。我們往往會 發現,多數事情都是自己嚇唬自己。避免“庸人自擾”也能讓心靈更輕鬆。

許頂立最後提醒,如果長期感覺疲勞,最好先去醫院檢查,以排除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可能。▲ (生命時報記者 王黎洋)

遠離飽和脂肪、精米、白麵、酒精等“垃圾食品”,可以讓身體更輕鬆。多喝水能避免血液變得黏稠,增加氧氣和營養物質的輸送能力。

內心豁達不焦慮。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的精神病學教授艾瑞尼萊文博士指出,力求完美的人往往活得很累。我們要認識到,不是所有事情都必須做 到完美,更不要設置不切實際的目標,才能減少焦慮。萊文博士還提醒大家,出現負面想法時,可以先做一個深呼吸,然後思考其發生的可能性有多大。我們往往會 發現,多數事情都是自己嚇唬自己。避免“庸人自擾”也能讓心靈更輕鬆。

許頂立最後提醒,如果長期感覺疲勞,最好先去醫院檢查,以排除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可能。▲ (生命時報記者 王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