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膳食養生:推薦3款胃病食療方

不注意膳食養生就大吃大喝, 往往給胃帶來很大的壓力, 甚至還會導致胃病的發生。 胃病發作了, 就試試這三款養胃治胃病的食療方吧。

一、益脾餅

配方和服法:紅棗500克, 煮熟去皮核。 取棗肉250克, 雞內金60克、生白術120克、乾薑粉60克;將雞內金、白術洗淨, 以文火焙乾, 研成細末, 加入乾薑粉和棗內, 同搗如泥, 製成小餅, 放入烤箱內烘乾, 取出放入塑膠食品袋內備用。 該餅色、香、味俱佳, 空腹當做點心, 餐後充當零食, 細嚼慢嚥, 有滋有味, 不僅病者愛食, 小兒也喜歡吃。

功效:大棗味甘, 能溫補脾、益氣養血。 現代醫學證明:大棗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C,

蛋白質是潰瘍創面修復所不可缺少的材料;維生素C能增強機體對疾病的抵抗力。 雞內金甘澀性平, 能健胃消食。 白術補脾益氣, 燥濕利水。 綜觀全方, 具有補脾溫中、健胃消食的功用。

適應症或禁忌:僅適用於消化性潰瘍病尚無出血, 中醫辨證為脾虛寒型者, 表現為:胃痛綿綿, 喜溫喜按, 納食減少, 神疲乏力, 大便溏薄, 四肢不溫。 若脾脘灼熱疼痛, 煩躁易怒, 泛酸嘈雜, 口幹口苦, 屬於肝胃鬱熱型者, 則不宜食本餅。

二、桃仁粥 

本方配方和服法:桃仁、生地各10克, 桃仁浸泡後, 去皮棄尖, 二藥洗淨後加入適量冷水, 武火煮沸, 改文火慢煎。 30分鐘後, 除去藥渣, 將100克粳米洗淨加入藥汁中煮粥。 粥熟加入桂心粉藥店有售2克,

紅糖50克。 粥的稀調可根據個人嗜好掌握。 每次食1小碗, 每天3至4次, 該粥湯色紅亮, 米爛出油, 香甜可口, 口感滑利。

本方功效, 中醫認為:“痛則不通, 通則不痛”。 桃仁可活血化瘀, 潤腸通便;生地能滋陰清熱、養血活血;桂心、紅糖能溫通血脈而止痛;粳米味甘性平, 能益脾和胃, 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鈣、鐵和維生素B1等;紅糖不僅能供給熱量, 又富含鐵質。 蛋白和鐵質是造血的主要原料。 綜觀全方具有祛瘀通經、活血止痛、滋養脾胃之功效。

適應症和禁忌症:本粥適用於消化性潰瘍出血停止後或無發生出者, 中醫辨證為瘀血內停型, 表現為胃脘痛如針刺, 痛處固定不移, 舌質紫暗或有瘀斑。 若潰瘍活動出血時, 則禁食本粥。

三、鮮蘆根粥 

配方和服法:新鮮蘆根100克、青皮5克、粳米100克、生薑2片。

將鮮蘆根洗淨後, 切成一釐米長的細段, 與青皮同放入鍋內, 加適量冷水, 浸泡30分鐘後, 武火煮沸, 改文火煎20分鐘。 撈出藥渣, 加入洗淨的粳米, 煮至粳米開花, 粥湯粘筒。 端鍋前5分鐘, 放入生薑, 一日分2次溫服。 該粥粳米的醇香與蘆根的清香結合, 食起來滑利可口, 另有一番滋味。

本方功效:蘆根清熱養陰, 青皮行氣止疼, 生薑和胃止嘔, 粳米養胃益脾。 以上諸藥配伍得當, 共達泄熱和胃, 養陰止痛之功效。

適應症和禁忌症:該粥適應於消化性潰瘍病中醫辨證為肝胃積熱者, 表現為胃脘灼熱疼痛、煩躁易怒、泛酸嘈雜、口苦口幹。 若胃脘痛畏寒喜, 大便溏泄, 則不宜服此粥。

中醫認為, 山楂具有散瘀。 消積、化痰、解毒、止血、提神、清胃和增進食欲等功效。

山楂對治療心臟病、高血壓症以及某些慢性病, 都有一定療效。

材料

豬瘦肉1000克, 料酒15克 山楂100克, 花椒5克, 蔥段10克, 麻油15克, 薑片10克, 味精2克, 豆油500克, 白糖30克, 精鹽30克。

烹製方法

1. 將豬瘦肉剔去皮筋, 洗淨備用。 山楂100 克去雜質;姜切片, 蔥切段。

2. 將山楂50 克放入鍋內, 加水約2000 克, 在火上燒沸後, 再放入瘦豬肉, 共同煎熬至六成熟, 撈出豬瘦肉稍涼後, 切成長6.66 釐米、寬1.65 釐米的粗條。 用豆油、薑、蔥。 料酒、花椒、精鹽等調料將肉條拌勻, 醃制1小時, 再瀝去水分。

3. 將油放在鐵鍋內, 熱後, 投入肉條炸幹水分, 至微黃色即用漏勺撈起, 瀝去油。 鍋留餘油, 再置火上, 投入餘下的山植, 略炸後, 再將肉於倒入鍋內, 反復翻炒, 微火焙於,

即可起鍋置於盤中, 淋入麻油, 撒上味精、白糖拌勻即成。

工藝關鍵

1. 山楂與豬肉共煮, 較單煮豬肉易爛。 要掌握好火候, 過爛肉條難於成形。

2. 必須焙乾水分, 寸成肉乾, 酥香化渣為上品。

功效

1. 山植, 又名紅果、山裡紅, 是我國歷史悠久的特產, 遼寧、河北、山東、河南、山西等地區產量較為豐富。 據科學測定, 山楂中鐵、鈣含量為水果之冠, 丙種維生素含量比蘋果高一倍。 山楂的藥用價值很大。 中醫認為, 山植具有散瘀。 消積、化痰、解毒、止血、提神、清胃和增進食欲等功效。 山楂對治療心臟病、高血壓症以及某些慢性病, 都有一定療效。

2. 此菜顏色黑紅, 酥香化渣, 冷熱皆宜, 亦可作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