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養生

中暑的高發期在七月

每年的7月份是中暑的高發期。 當日平均氣溫大於32℃, 我國工礦企業常把最高氣溫35℃作為中暑的高溫指標。 實際上, 即使氣溫不很高而濕度較高和通風不良時, 從事重體力勞動者亦可發生中暑。

中暑是夏季典型的氣象過敏反應。 產生中暑的因素除了氣溫外, 還與濕度、日照、勞動強度、高溫環境暴露時間、體質強弱、營養狀況、水鹽供給以及健康狀況有關。 此外, 年老、體弱多病、肥胖、饑餓等均可能是中暑的原因。 其症狀為, 高熱、無汗及昏迷。 如不趕快救治, 很快發展出現全身抽搐、心律失常、腦水腫、休克甚至死亡。

只要一發現有中暑症狀, 中暑者就應立即離開高溫環境, 移至陰涼處, 揭開衣服, 頭部冷敷或冷水擦澡。 喝些淡鹽水或清涼飲料。 可服用仁丹或十滴水;有高熱者, 可肌肉注射, 有呼吸困難者用人工呼吸, 若出現血壓下降, 應急送醫院。

嚴重中暑昏迷不醒者, 應在醫生指導下, 將患者侵入4℃水中, 同時按摩皮膚, 改善血壓迴圈, 待體溫降到38.5℃時, 停止降溫, 轉移到室溫下繼續觀察或用風扇給全身散熱, 使體溫回落。 在搶救過程中要保持呼吸道通暢或輸入氧氣, 糾正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

中暑的預防, 一是注意收聽高溫預報, 合理安排作息時間。 遇高溫天氣, 尤其是每天的11~14點, 儘量減少外出, 適當午睡, 飲食宜清談, 多喝些淡鹽開水、綠豆湯,

每天勤洗澡、擦身;二是野外工作者、外出旅遊、觀看露天體育比賽, 一定要帶上防暑工具, 如遮陽傘、太陽鏡等, 不要長時間在太陽下曝曬, 注意到陰涼下休息, 年老體弱者外出一定要有家人陪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