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喝湯應在飯前且溫度不可太燙

喝湯的溫度不宜太燙

專家說, 喝湯的溫度不宜太燙, 人的口腔、食道、胃黏膜最高只能忍受60℃的溫度, 超過此溫度則會造成黏膜燙傷甚至消化道黏膜惡變, 因此50℃以下的湯更適宜。 對於煲湯時間, 專家提醒說, 不要過長, 長時間加熱能破壞煲類菜肴中的維生素, 加熱1--1.5小時, 即可獲得比較理想的營養峰值, 此時的能耗和營養價值比例較佳。 另外, 很多人喜歡用湯水泡米飯。 專家指出, 這種習慣非常不好。 日久天長, 會使自己的消化功能減退, 甚至導致胃病。 湯與飯混在一起吃, 食物在口腔中沒有被嚼爛, 就與湯一道進了胃裡,

這不僅使人“食不知味”, 而且舌頭上的味覺神經沒有得到充分刺激, 胃和胰臟產生的消化液不多, 並且還被湯沖淡, 吃下去的食物不能得到很好的消化吸收, 時間長了, 便會導致胃病。

飯前先喝湯, 勝過良藥方

“常言道:飯前先喝湯, 勝過良藥方, 這話是有科學道理的。 ”專家告訴記者說, 這是因為, 從口腔咽喉、食道到胃, 猶如一條通道, 是食物必經之路, 吃飯前, 先喝幾口湯, 等於給這段消化道加點“潤滑劑”, 使食物能順利下嚥, 防止幹硬食物刺激消化道黏膜。 吃飯間, 中途不時進點湯水也是有益的。 因為這有助於食物的稀釋和攪拌, 從而有益於胃腸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若飯前不喝湯, 吃飯時也不進湯水, 則飯後會因胃液的大量分泌使體液喪失過多而產生口渴,

這時才喝水, 反而會沖淡胃液, 影響食物的吸收和消化。 “飯前喝湯有益健康, 並不是說喝得多就好, 也要因人而異, 也要掌握進湯時間, 一般中晚餐前以半碗湯為宜, 而早餐前可適當多些, 因一夜睡眠後, 人體水分損失較多。 進湯時間以飯前20分鐘左右為好, 吃飯時也可緩慢少量進湯。 ”

在湯的製作細節上也要注重科學

想要喝湯喝出健康的身體, 在湯的製作細節上也要注重科學。 專家說, 要熬好湯, 必須選鮮味足、異味小、血污少、新鮮的動物原料, 這些原料不但營養最豐富, 味道也最好。 熬湯時要旺火燒沸, 小火慢煨。 這樣才能把食品內的蛋白質浸出物等鮮香物質盡可能地溶解出來,

使熬出的湯更加鮮醇味美。 用水量一般是熬湯的主要食品重量的3倍, 而且要使食品與冷水共同受熱。 熬湯不宜用熱水。

此外, 熬湯時不宜先放鹽, 因為鹽具有滲透作用, 會使原料中的水分排出, 蛋白質凝固, 鮮味不足。 熬湯時溫度長時間維持在85至100攝氏度, 如果在湯中加蔬菜應隨放隨吃, 以免維生素C被破壞。 湯中可以適量放入味精、香油、胡椒、薑、蔥、蒜等調味品, 但注意用量不宜太多, 以免影響湯本來的鮮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