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高血壓四十多年降不下去,原來是吃藥的時間錯了

杭州的陳阿姨今年69歲, 她為人熱情, 開朗健談, 退休生活原本過得有滋有味。

但幾個月前, 她去菜場買小菜, 回來穿馬路的時候, 腦袋一陣眩暈, 差點兒昏倒在馬路中央。 稍微回過神後, 她趕緊來到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浙江省新華醫院)看急診。

結果檢查下來, 毛病一大堆:血壓、血糖數值嚴重超標;肌鈣蛋白上升, 有心肌梗死的跡象;冠狀動脈造影顯示, 心臟表面的三根冠狀動脈中, 有兩根堵塞了95%……隨後, 她馬上住院治療, 在冠狀動脈安裝了兩個支架。

省新華醫院副院長、浙江省中醫藥重點學科“中西醫結合慢病防治學”學科帶頭人、心血管內科專家黃抒偉主任醫師說,

陳阿姨本身血壓就高, 又合併糖尿病、心肌梗死、冠心病, 已經屬於高血壓高危患者, 必須立即把血壓降下來。 於是, 一場和血壓鬥智鬥勇的博弈開始了。

10月8日是全國高血壓日, 今年的主題是“知曉您的血壓”。 《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4》的資料顯示, 我國高血壓患者已近3億。 但很多人都像陳阿姨一樣不重視, 拖到病情惡化才就醫。 她和高血壓幾十年的故事, 能給大家帶來一些警示。

誤區一:年輕時血壓高點不要緊

事實:埋下心血管疾病隱患

這次心臟出現問題, 陳阿姨蠻意外的, “平常我身體都挺好的, 一點不舒服的感覺都沒有, 前幾天還去參加同學會呢。 ”沒想到一做冠狀動脈造影,

兩條血管很明顯堵牢了, 老伴看到片子都嚇了一跳。

其實, 早在四十多年前, 陳阿姨心血管疾病的隱患就種下了, 只是一直被她和家人忽略了而已。

陳阿姨記得, 1973年25歲的她正式參加工作, 入職體檢的時候就發現血壓不對勁, “當時我還是小姑娘嘛, 根本不在意這些, 也沒想過定期檢查、吃藥什麼的。 ”

就這樣為國辛苦工作了二十幾年, 一直到一次單位體檢, 陳阿姨又查出了高血壓, 還伴有心臟雜音。 當時畢竟年紀不輕了, 這才稍微重視起來。

黃抒偉院長說, 很多人以為高血壓是老年病, 年輕人血壓高一點沒關係。 其實, 受到遺傳、生活方式改變等因素的影響, 現在高血壓年輕化的趨勢很明顯。

臨床資料顯示,

青壯年高血壓患者當中, 約有50%是無症狀的, 或出現偶爾頭暈、頭痛等不典型症狀,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已經得病。

黃抒偉院長介紹, 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 也是腦卒中和冠心病發病的最重要危險因素, 被稱為影響人類健康的“無形殺手”。

四十幾年來, 陳阿姨看起來身體不錯, 但其實高血壓一直潛移默化地損害著她的心血管健康, “這個過程就像溫水煮青蛙, 中途很難感覺到變化, 但一旦到了臨界點, 就會造成無法挽回的結果。 ”

黃抒偉院長指出, 高危患者, 如血壓>180/110mmHg或血壓雖然不是很高, 但是合併糖尿病、腦中風、冠心病如心肌梗死、心絞痛、心力衰竭、腎功能不全等的, 必須立即啟動藥物降壓治療;中危患者, 可考慮先行生活方式治療,

觀察1個月, 如果仍不能達標, 就應該啟動藥物;低危患者, 3個月後不能達標也要啟動藥物降壓。

誤區二:早飯後量一次即可

事實:要定期做動態血壓監測

自從查出高血壓和心臟雜音, 陳阿姨意識到血壓管理的重要性, 最先是跑到社區醫院量血壓, 後來自己買了一個家庭血壓計, 每天早飯後都會量一次。

同時, 她也乖乖聽醫生的話, 開始吃降壓藥。 但藥吃了十幾年, 換過好幾種降壓藥, 血壓還是降不下去, 舒張壓維持在90mmHg多, 收縮壓維持在150mmHg多。

這次陳阿姨心臟做了支架手術, 心血管內科王審副主任醫師給她制定了嚴格的目標, 血壓必須降到正常水準。

醫生建議她做一個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 它既可測量輕中度體力活動狀態下的血壓,

也可測量睡眠過程中的血壓, 能更準確、更全面地反映一個人的血壓整體情況。 結果監測下來發現, 陳阿姨的血壓晝夜節律不同于常人, 一天中血壓的最高值是在晚上。

王審醫生說, 一般人血壓的高峰值出現在早上九十點, 所以很多人會選擇在早飯後測量血壓, 到了下午三四點, 血壓會再次出現一個次高峰, 整個變化的曲線呈現一個“杓形”, “但有些晚期的高血壓患者, 會喪失這樣的節律, 最高峰不一定出現在早上。 ”

別看小小的量血壓, 裡面門道還挺多。 王審醫生介紹, 最傳統的門診測血壓, 受外界因素影響較大, 比如有人看到醫生就緊張, 門診環境太嘈雜, 容易造成誤差;現在很多人家裡都自備血壓計,

他是比較推薦的, 嚴重的高血壓患者, 建議早中晚各測一次;條件允許的話, 最好定期做一次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 以便更瞭解自己血壓變化的規律。

他建議, 年齡18歲以上的成人, 每2年測一次血壓, 最好每年1次;大於35歲的人, 每年測量一次血壓;易患高血壓的人群, 每6個月測量一次血壓。

知道檢測結果後, 陳阿姨把一半的藥量改到晚上睡前服用。 一段時間後, 效果非常顯著, 血壓終於恢復到了正常值。

誤區三:吃降壓藥就行

事實:中西醫結合治療更好

多年的高血壓終於控制住了, 這原本是個好消息, 但沒想到陳阿姨身體反倒不舒服起來。 她說, 血壓降下來之後, 她總感覺身體輕飄飄, 走路有點不穩, 還經常出汗。

王審醫生告訴錢江晚報記者,陳阿姨高血壓四十多年,可能身體已經習慣了,再加上剛做完心臟手術,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般來說,一兩個星期後就會逐漸適應。

但一兩個月過去了,陳阿姨還是不見好轉,心裡著急得很。

作為浙江省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中西醫結合慢病防治學),省新華醫院心血管內科一直強調制定個性化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來改善患者心血管功能,從而提升高血壓患者控制率,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品質。

對於心血管功能的改善,目前現代醫學為心臟開出了運動、藥物、飲食、戒煙、心理五大處方。而中醫康復學以五行、臟腑經絡、病因病機、氣血津液學說等為基礎,以中醫學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為指導,在強調整體康復的同時,主張辨證康復,形神統一,構建出中藥、針灸、按摩、熏洗、氣功、導引、食療等行之有效的康復方法。

“中、西醫心臟康復具有共性、個性和較強的互補性。”黃抒偉院長說,中醫辨證分型、中醫體質測評是心臟康復評估的重要補充內容,不僅可以作為心血管疾病的輔助療法,同時,也可以使患者獲得更具個體化的心臟康復模式。

針對陳阿姨多年高血壓、冠心病等情況,黃抒偉院長建議用中醫的方法進行調理。加入中藥輔助治療後,陳阿姨的後遺症改善了許多,“吃了一個星期,還沒什麼感覺。兩個星期後,好了一些。現在,基本上沒有什麼不舒服了。”

王審醫生告訴錢江晚報記者,陳阿姨高血壓四十多年,可能身體已經習慣了,再加上剛做完心臟手術,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般來說,一兩個星期後就會逐漸適應。

但一兩個月過去了,陳阿姨還是不見好轉,心裡著急得很。

作為浙江省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中西醫結合慢病防治學),省新華醫院心血管內科一直強調制定個性化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來改善患者心血管功能,從而提升高血壓患者控制率,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品質。

對於心血管功能的改善,目前現代醫學為心臟開出了運動、藥物、飲食、戒煙、心理五大處方。而中醫康復學以五行、臟腑經絡、病因病機、氣血津液學說等為基礎,以中醫學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為指導,在強調整體康復的同時,主張辨證康復,形神統一,構建出中藥、針灸、按摩、熏洗、氣功、導引、食療等行之有效的康復方法。

“中、西醫心臟康復具有共性、個性和較強的互補性。”黃抒偉院長說,中醫辨證分型、中醫體質測評是心臟康復評估的重要補充內容,不僅可以作為心血管疾病的輔助療法,同時,也可以使患者獲得更具個體化的心臟康復模式。

針對陳阿姨多年高血壓、冠心病等情況,黃抒偉院長建議用中醫的方法進行調理。加入中藥輔助治療後,陳阿姨的後遺症改善了許多,“吃了一個星期,還沒什麼感覺。兩個星期後,好了一些。現在,基本上沒有什麼不舒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