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立冬吃什麼養生 立冬進補宜吃5種食物

翻開十一月的日曆, 我們即將迎來冬季的第一節氣“立冬”。 “立冬”單從字面上可解釋為:“立, 建始也, 冬, 終也, 萬物收藏也。 ”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 收藏入庫, 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 因此, 立冬不僅僅代表著冬天的來臨, 確切地說, 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 萬物收藏, 規避寒冷的意思。 此時。 不僅北方冷空氣的不斷南下造成氣溫的逐漸下降, 且園地球與太陽位置的變化, 陽光所帶來的熱量輻射也在明顯減弱。 人在室外的活動時間大為減少, 生活和工作的重心轉向室內。 這就要求人們在日常保健中及時與氣候變化相適應。

進行一些必要的調整。

一、養精蓄銳重在“閉藏”

冬季是各種疾病的高發季節, 老年人由於體質較弱, 尤其要注意保養。 中醫典籍《黃帝內經》有詳細記載:“冬三月, 此為閉藏。 水冰地坼, 無擾乎陽, 早臥晚起, 必待日光, 使志若伏若匿, 若有私意, 若已有得, 去寒就溫, 無泄皮膚, 使氣亟奪, 此冬氣之應, 養藏之道也。 ”這段話闡述了冬季生活起居及精神調攝的原則。

二、生活起居

強調在生機潛伏、萬物閉藏的冬季裡, 要養精蓄銳, 使陽氣內藏。 具體的方法是“早睡晚起”, 以保證充足的睡眠, 並注意身體的保暖, 以免陽氣外泄。 所以, 提醒平時習慣早起外出運動的老年朋友, 在隆冬季節裡, 應待陽光出現, 並做好保暖防護再出門,

以免因室內外溫差過大而受寒, 或發生高血壓、中風、冠心病發作等意外。

三、精神調攝

要保持精神情緒的寧靜, 避免煩擾妄動, 使體內陽氣得以潛藏。 唐代養生大家孫思邈明確指出:“神疲心易役, 氣弱病相侵。 ”冬季調養精神, 除保證有充足的睡眠時間外, 積極適宜的運動, 如散步、慢跑、做操、打拳;或是養花種草、節假日結伴郊遊、爬山等, 也會讓人精神愉悅, 身心健康。

四、冬令進補三春打虎

冬令進補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民間習俗之一。 中醫雲:“萬物皆生於春, 長於夏, 收于秋, 藏於冬, 人亦應之。 ”古人認為, 冬三月是“生機潛伏、陽氣內藏”的季節, 應講究“養藏之道”。 也就是說, 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養、積蓄的最佳時機。 冬天人們食欲大增,

脾胃運化轉旺, 此時進補能更好地發揮補藥的作用。 事實證明, 冬令進補不僅能調養身體, 還能增強體質。

(一)抓緊進補時間

冬令進補應選在什麼時間最好呢?有三種說法:一是在立冬後至立春前;二是在冬至前後;三是三九天。

有關專家認為, 在冬至前後進補為最佳。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 《易經》中有“冬至陽生”的說法。 具體地說, 節氣運行到冬至這一天, 陰極陽生, 此時人體內陽氣蓬勃生髮, 最易吸收外來的營養而發揮其滋補功效。

當然, 冬令進補時間的選擇因人而異。 患有慢性疾病又屬於陽虛體質的人需長時間進補, 可從立冬開始直至立春;體質一般而不需大補的人, 可在三九天集中進補。 因此,

民間早就有“夏補三伏, 冬補三九”的說法。

(二)把握進補原則

需要提醒的是, 進補前要先辨明體質的“寒熱”屬性, 再選擇適當的中藥材。 “寒性”體質者適合“熱補”, 如人參、黃芪、當歸、熟地、冬蟲夏草等;“虛熱”體質者適合“平補”, 如沙參、麥冬、石斛、百合、銀耳等。 而高血壓、高脂血症、痛風症等患者不宜進補, 這類患者體質多屬熱性, 進補於病情不利;腸胃機能不好的人, 也要先把腸胃功能調節好再進補, 否則不但不吸收, 反而會增加腸胃的負擔。

(三)選好進補食物

1、冬令進補的食物應該具備三種功能:

一要有保溫功能, 即多吃能增加熱能供給, 富含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包括肉類、蛋類、魚類及豆製品等。

二要有禦寒功能, 醫學研究表明,

人怕冷與其體內缺乏礦物質有關。 因此, 應注意補充礦物質。 中國人一般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 只要不偏食, 就可以保證人體對鉀、鐵、鈉等礦物質的需求。

特別怕冷的人可多補充一些連根帶皮的蔬菜。 這類蔬菜生長在土壤裡, 其根部和皮殼中含有大量的礦物質及營養素。

三要有防燥功能, 冬季氣候乾燥, 人們常有鼻幹、舌燥、皮膚乾裂等症狀, 補充維生素B2和維生素C十分必要(維生素B_2多存於動物的肝、蛋、乳中, 維生素C主要存在於新鮮蔬菜和水果中);潤肺生津的食物也要多吃些。

2、常用進補食物:

藕:生藕能清熱、生津、止渴, 熟藕能健脾、開胃、益血, 故有“暑天宜食生藕、秋涼宜食熟藕、生食宜鮮嫩、熟食宜壯老”的說法。

黃鱔:秋冬食鱔對血糖有一定的調節作用。 燒鱔段、清燉鱔魚、炒鱔絲、黃鱔粥均可。

板栗:有健胃養脾、補腎強骨的作用, 板栗還有“補胃之王”的美譽。

花生:用鮮花生仁研末沖湯喝, 或水煮食用。 花生不宜炒吃, 因消化吸收不好。

紅棗:秋冬食紅棗是滋陽潤燥、宜肺補氣的清補食品, 若能與銀耳、百合、山藥共同煨食, 療效更好。

3、常用養生粥

山藥粥:山藥(去皮)50克, 大米50克, 蜂蜜、食用油均適量。 將山藥切成小塊用油炒過加入蜂蜜, 將大米熬成粥, 加入炒過的山藥再煮開, 即可食用。 山藥為滋補腎、脾之佳品

栗子粥:栗子(去皮)50克, 大米50克, 鹽少許。 將生栗子用高壓鍋(少放水)煮熟, 去皮, 搗碎, 放入洗好的大米中, 加水煮成粥, 再加食鹽調味。 栗子可補腎, 對因腎氣不足而引起的腰膝酸軟或疼痛有食療作用。

芝麻粥:芝麻10克,大米50克,蜂蜜或食鹽適量。先將芝麻炒出香味,將大米洗淨煮成粥加入芝麻,調入蜂蜜或食鹽,即可食用。芝麻可分為白芝麻和黑芝麻,白芝麻有利腸補肺氣的作用;黑芝麻可入腎、強筋骨。

對因腎氣不足而引起的腰膝酸軟或疼痛有食療作用。

芝麻粥:芝麻10克,大米50克,蜂蜜或食鹽適量。先將芝麻炒出香味,將大米洗淨煮成粥加入芝麻,調入蜂蜜或食鹽,即可食用。芝麻可分為白芝麻和黑芝麻,白芝麻有利腸補肺氣的作用;黑芝麻可入腎、強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