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養生

秋季養生提示 “貼秋膘”得悠著點

“春捂秋凍”是民間廣為流傳的養生習俗, 老人常說, 春寒料峭, 衣服得慢慢減;而進入秋天, 則還有秋老虎在後伺候, 大可不必趕著添衣服。 真是這樣嗎?記者從醫院瞭解得知, 每年初秋都會出現一個感冒小高峰, 看似熱感冒, 其實是風寒入侵所致。 對此,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醫科張詩軍教授表示:“春捂秋凍”是個廣義概念, 但落實到個人頭上, 你還不一定就hold得住!

此外, 貼秋膘、吃秋蟹……諸多養生法都存在一些認知誤區, 要想好好度秋, 還得聽從醫生建議。

醫學指導/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醫科張詩軍教授

秋季養生提示

“貼秋膘”得悠著點

入秋“貼秋膘”, 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 告別炎熱的夏季, 你都可能開始增重, 進入冬天則尤甚, 但不少人在這上面也存在冒進的誤區。

“夏天身材清減是比較常見的現象, 因為夏天臟腑氣血較弱, 吃東西不容易消化, 所以食欲也會隨之降低, 自然不太可能大快朵頤;而秋天一旦天氣轉涼, 人的氣血逐漸旺盛, 胃腸道吸收能力開始變強, 很多人都會感覺食欲大增, 四處尋覓美食的念頭又活躍起來, 還有的則有意識地開始‘貼秋膘’進補, 但在這方面一定得悠著點。 ”張詩軍教授說。

他指出, 在任何季節, 體重突然地增重或減輕都是對人體不小的打擊。 “大起大落的變化本身就會使得人體被迫處於應激狀態,

此時很容易導致機體功能產生紊亂, 也容易被疾病乘虛而入。 ”他說。

另外, 即使是瘦削之人也不見得一定需要“貼秋膘”。 “胖瘦雖然有標準供參考, 但只要不是過胖或過瘦, 自己感覺身體很健康, 胃口也正常, 那就行了, 沒必要刻意增肥、減肥, 那要不就是對自己苛刻, 要不就是做給別人看的。 ”專家對此持十分寬容態度。

專家提出, 都市人群的飲食結構不同於過去“短衣少食”的年代, 日常飲食已經可以保障人體攝入足夠的脂肪、蛋白質和營養。 而以往認為秋季來了, 應多吃肉類儲備脂肪, 以備過冬禦寒之用的說法已經過時, 不再適合現代人, 所以“貼秋膘”對於本身就吃得不錯的人來說, 完全屬於畫蛇添足之舉。

秋蟹雖美味

並非人人有口福

菊香蟹肥, 進入秋季, 又到了一年一度品蟹的最好時節。 螃蟹肉質細嫩, 味道鮮美, 富含蛋白質、鈣、磷、鐵和維生素, 秋蟹則屬於集大成者。 但口福並非人人都有, 為了健康, 不少人還是少沾或不沾為宜。

專家指出, 螃蟹性寒, 脾胃虛寒者應儘量少吃;以下人群在面對螃蟹時也應適可而止:痛風、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壓、孕婦、老人、孩子, 以防意外發生。

有慢性胃炎、十二指腸潰瘍、膽囊炎、膽結石症或肝炎活動期的病人, 應慎吃螃蟹, 以免使病情復發或加重;如剛好患上了感冒傷風, 此時應忌口, 以免加重病情。

有皮膚病在身或體質過敏的人群最好別以身試險, 以免引起噁心、嘔吐, 甚至起風疹塊等。 而白癜風人群更不要嘗試,

臨床有過不少吃蟹者引發病情擴散的教訓。

此外, 由於秋季易發過敏性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氣管病等呼吸道疾病, 所以有既往病史者面對魚蝦海鮮、生冷辛辣食物時, 最好儘量少吃。

秋季養生先養肺

張詩軍教授指出, 秋季養生一大主旨在於應該好好養肺, 以溫肺散寒為主。 “從飲食角度來說, 可以用生薑、麻黃、桂枝等食材煲湯, 最好少吃辣椒等辛味食物, 可適當多吃酸、鹹味食物, 如大麥、黑豆、豇豆等, 以及健脾食物如小米、薏米、扁豆、砂仁等。 ”

而起居最好也能順應節氣進行調整。 “跟夏季相比, 秋季最好能稍微早睡一點, 因為早睡能夠順應陽氣的收斂, 而早起也能讓肺吸取更多清新的空氣。 ”專家表示。

夏季稍微運動就大汗淋漓且還得遭受日曬的罪,

進入秋天後可謂到了運動的上佳時節, 登高賞秋、開展球類運動、進行慢跑或打拳, 不同人群可根據自身體質以及愛好, 稍微增大運動量, 鍛煉過後人體微微出汗就屬良好狀態。

早晚溫差大初秋時節易著涼

常說的“春捂秋凍”中的“秋凍”是指秋季到來之後, 不要氣溫稍有下降就立即增衣, 應循序漸進地添衣保暖, 以增強身體的禦寒能力。 所以“秋凍”的目的是鍛煉身體的耐寒性。

“這個觀點從普遍意義角度來說沒錯, 但不分體質就拿自己開練, 很可能鬧出病來。 ”張詩軍教授認為, 其實很多大俗話的中醫理論都是辨證進行的, 所謂“甲之砒霜, 乙之蜜糖”, 而春捂秋凍也應驗了這個道理。

“尤其是老人、女性、小孩或體質虛寒者, 最好能在早晚時分稍微注意保暖, 空調環境也是如此。 現在開學了, 青少年兒童突然由散漫的暑假進入緊張的學習狀態, 穿得太過清涼、免疫力稍有差池就可能剛開學便產生不適, 乃至病倒, 以往這樣的病例並不少見。 ”他提醒說, 人體在氣溫開始變化時抵抗力容易減弱, 很可能感染感冒等流行性疾病。

他介紹, 從另一個層面來說, 其實春季屬於生髮之季, 世間萬物開始舒展調達, 捂太嚴並不利於機體生長發育;而秋季則以收斂為主, 如果太敞開反而不利於人體健康。

秋天來了

空調要少開

專家告訴記者, 近期到醫院看感冒者不在少數, 其中大部分都認為自己所患為熱感冒, 問診檢查下其實不然。 “初秋很容易產生溫燥,此時周圍環境的濕度已漸漸開始降低,而人體處在40%~60%的濕度條件下最舒服,所以很多人可能感覺到口乾舌燥,心情煩躁,而傷肺在此時就容易發生,但這種看似屬於風熱型的感冒,追究下來還是因為外感風寒、內有燥熱,雙重合力所致的感冒,而不僅僅只是秋燥引起。”他分析指出,很多患者其實都存在吹空調過多過密的狀況。

張詩軍教授表示,接近中秋時分,市民歎空調的時間應開始逐漸縮減,早晚也要適當添衣,尤其是有慢性病在身的老年患者,寧可“藏”一點也不要太“敞”,進入秋冬季節,保暖應成為接下來的防病常態措施。

“初秋很容易產生溫燥,此時周圍環境的濕度已漸漸開始降低,而人體處在40%~60%的濕度條件下最舒服,所以很多人可能感覺到口乾舌燥,心情煩躁,而傷肺在此時就容易發生,但這種看似屬於風熱型的感冒,追究下來還是因為外感風寒、內有燥熱,雙重合力所致的感冒,而不僅僅只是秋燥引起。”他分析指出,很多患者其實都存在吹空調過多過密的狀況。

張詩軍教授表示,接近中秋時分,市民歎空調的時間應開始逐漸縮減,早晚也要適當添衣,尤其是有慢性病在身的老年患者,寧可“藏”一點也不要太“敞”,進入秋冬季節,保暖應成為接下來的防病常態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