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養生

初秋切勿別過早“貼秋膘”

熬過了漫長的炎炎夏日, 人們有了食欲, 所以立秋的民俗多與吃有關, 尤其是吃肉, 這就是俗稱的“貼秋膘”。 專家稱, 立秋以後氣溫由熱轉涼, 人體的消耗也逐漸減少, 食欲開始增加, 適當的“貼秋膘”有益於恢復體力, 但是若貼補過分, 相對運動不足, 消耗的熱量過低, 則易導致“秋胖”。

貼秋膘有七大禁忌:

不要無病亂補:無病亂補, 既增加開支, 又害自身。 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 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 血中膽固醇增多, 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不要虛實不分: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 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 虛症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 對症用藥才能補益身體, 否則適得其反, 會傷害身體。 保健養生雖然不像治病那樣嚴格區別, 但起碼應將用膳對象分為偏寒偏熱兩大類。 偏寒者畏寒喜熱, 手足不熱, 口淡涎多, 大便稀溏, 小便清長, 舌質淡脈沉細。

偏熱者則手足心熱, 口幹、口苦、口臭, 大便幹結, 小便短赤, 舌質紅。

不要過度進補: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 認為“多吃補藥, 有病治病, 無病強身”是不可取的。 如過量服用參茸類補品, 可引起腹脹, 不思飲食;過多服用維生素C, 可致噁心、嘔吐和腹瀉。

不要以藥代食:藥補不如食補。 如多吃芹菜可防治高血壓;多吃蘿蔔可健胃消食、順氣寬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藥能補脾健胃。 日常服用的胡桃、花生、紅棗、扁豆、藕等也都是補品中的佳品。

不要重進輕出:養生專家提出一種關注“負營養”的保健新觀念, 既重視人體廢物的排出, 減少“腸毒”的滯留與吸收, 提倡在進補的同時, 亦應重視排便的及時和暢通。

不要以貴賤分高低:物以稀為貴,

那些高貴的傳統食品如燕窩、魚翅之類, 其實並無奇特的治療作用, 而十分平常的紅薯和洋蔥之類的食品, 卻有值得重視的食療價值。 另外, 凡食療均有一定的物件和適應症, 故應根據需要來確定藥膳, 缺什麼, 補什麼, 切勿以貴賤來分高低, 尤其是老年群體, 更應以實用和價格低廉為滋補原則。

不要長期用單一補品:專服某一種補品, 繼而又從多年不變發展成偏食、嗜食, 這對健康是不利的。 因為藥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療作用, 亦有一定的副作用, 久服多服會影響體內的營養平衡。 尤其是老年人, 不但各種臟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減退, 需要全面系統地加以調理, 而且不同季節, 對保健藥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

營養專家建議, 初秋進補的原則是“少辛多酸”, 以助肝氣。 儘量少吃蔥、薑、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以及辛辣、油炸、酒和乾燥的膨化食品等辛味之物, 適當多食酸味水果和蔬菜以助養肝, 諸如烏梅、山楂、楊桃、蘋果、柚子、番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