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论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 其中独特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 集中了我国早期的医学成就,

总结了一系列人体与自然的关系, 讲述防病治病的方法, 其中的养生思想是值得我们去探寻和深究的。

《黄帝内经》全书162篇中有40多篇的内容涉及研究人体生命的变化规律, 探讨衰老的机理, 寻找增强生命活力以及防病益寿的方法等系统的养生理论, 成为中医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帝内经》详细论述了养护生命的理论和方法, 包括四时养生、情志调摄、饮食养生、运动养生、按摩导引养生等等, 内容相当丰富。 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四时养生、调摄情志, 以及治未病。

四时养生即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 《黄帝内经》中说:“人与天地相参也, 与日月相应也。 ”“人以天地之气生, 四时之法成。 ”自然界四季的交替, 昼夜晨昏的变化, 都可能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产生直接影响。

所以, 养生基本的原则就是顺应自然, 依据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养生方法。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这是自然界的规律。 顺应大自然的规律, 人们在春天到来的时候, 就要配合自然界的生发之气, 晚睡早起, 广歩于庭, 舒缓形体;夏季阳气隆盛, 万物开花结果, 人类也要晚睡早起, 保持平和的心态, 不要随便发脾气;秋天气候转凉, 阳气开始收敛, 人要早睡早起, 收敛神气, 尽量使自己的心志安宁;冬天为闭藏之令, 万物处于秘藏, 人宜晚睡晚起, 不能过分张扬发散, 要注意保暖, 不要使阳气受损。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中还提出了一个相当著名的观点, 叫做“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时下流行的“冬病夏治”之法, 就是在这个理论指导下的产物。

调摄情志古称之为“养性”。 “养生莫若养性。 ”一般而言, 性情开朗, 心理健康者不易患病, 即使患了病也比较容易康复;而性情抑郁, 心理不健康者则比较容易患病, 患了病也相对不容易康复。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说:“余闻上古有真人者, 提挈天地, 把握阴阳, 呼吸精气, 独立守神, 肌肉若一, 故能寿敝天地……”这里所说的“独立守神”, 以及后文所说的“去世离俗, 积精全神”、“适嗜欲与世俗之间, 无恚嗔之心……内无思想之患, 以愉悦唯务, 以自得为功, 形体不敝, 精神不散”等等, 都是教人要建立健康人生理念、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乐趣, 胸怀开阔、淡泊名利, 与人为善,

知足常乐, 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治未病的原话是“不治已病治未病”。 《素问·四气调神论》篇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 斗而铸锥, 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 现今蓬勃开展的治未病活动, 其理论渊薮即在于此。 其实“治未病”一词在《内经》中出现的不止一处。 《素问·刺热篇》说:“病虽未发, 见赤色者刺之, 名曰治未病。 ”《灵枢经·逆顺》篇中谓:“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 刺其未盛者也, ……上工治未病, 不治已病, 此之谓也。 ”可见“治未病”的内容, 不仅在于强调养生, 防病于未然, 还在于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

既病之后防其传变;以及重视正气的恢复, 预防疾病的复发等等, 其内涵相当丰富。

黄帝内经中的四时养生, 讲述的是让我们顺应自然的规律;情志养生是养生养心的基础;治未病是未病先防, 这些朴素的养生理论又是博大的养生理论, 每一条都是我们需要细细品味的, 也是要好好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