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養生

春季防霉去霉怎么做

在日常生活中, 比較容易發霉的食物主要包括:大米、花生、玉米、糧食加工的糕點、米飯、饅頭等熟食。

一色二味巧判斷

那么, 如何發現食物是否感染霉菌呢?一般可從食物性狀的改變來進行判斷, 比如顏色、質地和氣味。

顏色的變化是霉變食物外觀形狀上最重要、最直接的可以觀察到的方面, 其次是質地。 以較為常見的幾類易霉變食物為例:霉變大米表面呈淺黃色、淺灰色或綠色等, 其質地也變得松軟, 易于捏碎;吃剩的饅頭、飯菜保存數日后, 其表面可能長出灰白色、黃色或綠色的絨毛樣霉菌;存放時間過久的糕點,

其表面可能出現綠色、白色或黑色的斑點;花生米發霉后, 剝去紅衣, 顏色變黃。

許多發霉的食物均可以聞到一股霉味。

如果觀察到食物有這些性狀的改變, 即可以初步判定食物發生了霉菌污染, 不應該繼續食用。

通風、防潮, 防污染

防霉是一系列的工作。 除了在食物的生產、運輸、保存等過程中涉及防霉工作外, 日常生活中也應該注意防霉。

我們知道, 潮濕、通風條件差的密閉環境有利于霉菌繁殖和毒素的產生。 因此, 家庭貯存大米等食物時, 最重要的是注意通風、防潮, 這是防霉工作的重中之重。

高溫去霉不可行

對于已經發生霉變的食物, 應該學會正確處理, 區別對待。

有人認為, 已經明顯發霉的食物通過高溫煮沸后還能食用。

這是非常錯誤的想法。 因為一般烹飪根本不能破壞黃曲霉毒素等霉菌毒素, 因此, 明顯發霉的食物絕對不能吃。

對于極輕度發霉的糧食等食物, 可采用比較有效的去毒措施, 包括認真淘洗, 比如多用手搓擦, 用水沖洗, 或者加堿, 或用高壓鍋煮飯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 市面上出售的用塑料袋包裝的米, 如果保存的溫度濕度等滿足食物霉變條件, 同樣會起霉, 仍應先淘洗, 再下鍋做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