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血壓高降不下來?別漏掉這個“病根”

專家提醒, 年輕高血壓患者務必要找出病因;預防兒童高血壓, 需讓孩子控制好體重

情緒激動或者劇烈運動時感到頭痛頭暈, 甚至看東西“發蒙”?當心!這可能是高血壓發出的警報。

眾所周知, 高血壓被稱為“隱蔽殺手”, 是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 有些高血壓患者, 用了各種方法, 血壓還是降不下來。 佳佳對此就有切膚之痛。 從21歲起, 佳佳便備受高血壓的折磨, 迄今已11年。 情況最嚴重時, 她的血壓竟然飆高至180/89。 佳佳不是沒有積極治療, 但換了四五種降壓藥, 全都無效。 採取換一份輕鬆的工作、調整生活作息、保持平心靜氣的良好心態等生活控制手段,

對其他病友有效, 在她身上也沒什麼作用。 直到最近, 佳佳才找到了讓她備受折磨的病根——竟然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先天性心臟病!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臟兒科博士導師王慧深教授說, 我國先天性心臟病的發病率約為1%。 約有相當一部分的患者會出現繼發性高血壓。 如果找不准病根, 長期按照原發性高血壓的方案進行治療, 病人可能會面臨嚴重後果。 更令人心驚的是, 隨著“胖娃”的增多, 繼發性高血壓的魔爪正在伸向孩子們。 對於家長們來說, 讓孩子控制好體重, 或許是遠離高血壓的最好辦法。

醫學指導/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臟兒科主任醫師王慧深教授

容易誤診 患者平均活不過四十歲

“我這麼大的人了, 怎麼會得了‘兒童病’?先天性心臟病不是都在兒童期發病嗎?”做完治療的佳佳, 11年不正常的血壓, 很快降了下來。 對於治病的經過, 她仍然覺得不可思議。

多年來, 她曾在當地醫院做過腎動脈造影、彩超, 但一直沒有找到準確的病因。 直到今年, 她找到了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高修仁教授。 高修仁教授在聽診時, 察覺到佳佳的心前區有雜音, 再聽她的背後, 也聽到了十分細微的異常雜音。

令人困惑的是, 佳佳的各項檢查指標均在正常範圍。 “不能放過一絲可疑之處。 ”高修仁教授堅持讓她做了斷層掃描(血管CT)。 結合檢查結果, 這才找到了問題所在——先天性主動脈弓降部縮窄。

由於發病部位非常隱蔽, 因此佳佳11年來求醫問藥, 都沒找對病根。

對於佳佳的困惑, 醫生解釋說, 先天性心臟病之所以給人“兒童病”的錯覺, 是因為很多嚴重的先心病在兒童期便會表現出症狀並導致嚴重後果, 而一些相對少見的特殊類型先心病或者相對輕微的先心病, 可能會拖延到成年期, 才露出端倪。

王慧深表示, 佳佳所患的主動脈弓降部縮窄(又稱主動脈弓縮窄), 是一種“打娘胎裡帶出來的病”, 可導致患兒高血壓、動脈硬化、充血性心力衰竭。

作為先天性的心血管畸形, 主動脈弓降部縮窄約佔先天性心臟病的5%~10%, 易被誤診和漏診。 有相當一部分病人沒有被發現, 或者像佳佳一樣被錯誤地按照原發性高血壓來進行治療。

少數主動脈弓縮窄的患兒可能在臨床上沒有表現出症狀或併發症, 國外有統計, 未經治療的患兒壽命平均32~40歲, 大多死於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內膜炎、腦血管意外、主動脈瘤等。

年輕高血壓患者 要特別重視查找病根

和更為常見的原發性高血壓相比, 繼發性高血壓更具有迷惑性。

王慧深解釋說, 繼發性高血壓是由其他器官或系統的疾病所導致的高血壓, 又稱為症狀性高血壓。 繼發性高血壓患者發生心血管病、腦卒中、蛋白尿及腎功能不全的危險性往往更高, 同時又更容易漏診。

一方面, 患者的心血管檢查指標可能表現正常, 甚至心臟無雜音, 如果醫生經驗不足, 就容易漏診。 另一方面, 有些發病的位置比較隱蔽,

很難發現。 例如, 佳佳曾做過腎動脈造影, 這個位置若有縮窄, 是引發繼發性高血壓的高發位置, 但她患病的位置在腎動脈的上方。

“如果按照原發性高血壓治療, 吃降壓藥是控制不好的, 就算控制下來, 也是假性控制, 有時反而更糟糕, 因為有可能導致腎衰竭。 ”王慧深說, 只要查出真實病因並有針對性地進行控制, 繼發性高血壓往往可被治癒, 或者明顯緩解。 對於久治不愈的高血壓患者尤其是年輕患者來說, 查找病因尤為重要。

“年輕人若患上高血壓, 一定要一步步追查什麼原因, 聽從醫生的指導。 尤其注意不能自行購買降壓藥, 也不要一味地把注意力放在降血壓上, 否則若干年後可能發生腎衰竭。 ”王慧深表示。

四大常見原因會讓血壓飆高

王慧深指出, 引起繼發性高血壓的常見病因, 主要有四種:

1.先天性主動脈弓降部縮窄。

2.腎功能、先天性腎動靜脈出現問題或腎發生了實質性的病變。

腎病的早期表現可能為高血壓, 要趁著腎功能沒有衰竭, 早發現早治療。 成人或兒童都有可能由先天性腎動脈病變導致高血壓, 其中成年人患病要注意排除是否由糖尿病、高尿酸、高膽固醇引發。

兒童則要注意排查大動脈炎。 有些孩子免疫系統紊亂, 病毒感染, 導致發生動脈炎, 繼而引發高血壓, 不容易被發現。

3.免疫性疾病, 例如紅斑狼瘡、乾燥綜合征等。

4.內分泌組織增生或腫瘤所致的多種內分泌疾病所引起的, 例如腎上腺腫瘤、神經內分泌腫瘤等。

術後注意避免復發或轉變為動脈瘤

由先天性主動脈弓降部狹窄造成的繼發性高血壓,由於狹窄部位的血管出現纖維化,缺乏彈性,用自膨式支架進行治療,會無法撐開血管甚至導致整個血管塌陷。因此,手術要選用覆膜的高壓球囊支架,在撐開狹窄的血管的同時,保護血管。

王慧深提醒,成人經治療後,很少會發生主動脈弓降部再狹窄,但是孩子就不同了。部分患兒有可能因為成長而出現再狹窄。“就算兒童更容易發生再狹窄,家長也別以為要長大後再‘一次性治療’。”王慧深強調,孩子的治療務必要抓緊時間,一旦拖延,可能會引發內臟、心肌、血管等纖維化等一系列病變,而使治療效果不佳。和成人相比,兒童的心肌、血管、彈力纖維更好,只要病情早發現,儘早干預的效果會更好。

患有心臟病的繼發性高血壓患者做了手術後,因為壓力大或者休息不好等因素,有3%~5%的病人會發生血管再狹窄,因此治療後切莫以為可以高枕無憂,要注意定期隨訪,尤其要避免演變為動脈瘤。因為高血壓狀態下,血管壁長期受到衝擊,容易鈣化,會增加動脈瘤和有“奪命炸彈”之稱的主動脈夾層的發生率。

王慧深建議,手術後一年內要遵醫囑到醫院隨訪,一年以後每年體檢,如果沒有不舒服,要2~3年隨訪一次。

體重超重的孩子患高血壓幾率更高

王慧深指出,年輕高血壓患者並非都是繼發性高血壓,也有不少屬於原發性高血壓。研究顯示,這類患者主要與體重超重、肥胖有關。體重若能得到有效控制,就算仍然偏胖,血壓也會隨之下降。

2014年,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和廣州市中小學衛生保健所聯合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兒童超重、肥胖與高血壓發病有密切關係,預防兒童青少年高血壓應從預防超重和肥胖做起。

這份研究結果顯示,廣州市7~12歲的兒童超重和肥胖率分別為10.1%和7.6%,高血壓患病率為9.4%。正常組、超重組和肥胖組的高血壓的患病率分別為7.2%、15.5%和23.7%。這意味著,被歸入超重組和肥胖組的孩子,患高血壓的風險分別是正常組孩子的2.329、4.024倍。除了廣州,北京學者也有類似研究,得出了同樣的結論。

“兒童高血壓的防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王慧深說,很多醫院的門診沒有配備按照不同年齡段測量血壓的袖帶,因而醫生無法根據孩子的年齡來選擇恰當的診斷手段,可能會導致很多學齡期或學齡期前血壓偏高的孩子被漏診。

她建議,家有肥胖兒或有家族性高血壓病史的家庭,不妨自行到藥店購買適合兒童使用的血壓測量儀袖帶,同時要注意定期測量血壓,讓孩子控制體重。

兒童呼吸道反復感染容易氣促要警惕

兒童患高血壓,症狀會比成年患者更具有“迷惑性”。王慧深指出,孩子情緒激動或者劇烈運動時感到頭痛頭暈、看東西發蒙都是患高血壓的徵兆,要及早進行診斷,早治療早控制。

她提醒,有些孩子反復呼吸道感染、瘦弱,容易氣粗,要注意聽有無心臟雜音。一般來說,兒科門診的就診環境相對嘈雜,加上孩子不能配合檢查或者穿衣服過多等因素,都會使聽診效果打折扣,因此對於症狀可疑的孩子可以做彩色多普勒超聲心動圖。

尤其是過了3歲,還是反復出現呼吸道感染,要特別注意排除某些較為隱蔽的先心病的可能性。有些孩子心臟可能有小的間隔缺損,隨著生長發育,缺損也逐漸變大,一旦生長發育後負荷加重,就會暴露問題,此時才就診容易耽誤最佳治療時機,所以需要得到家長的重視。(文/全媒體記者 任珊珊 通訊員 李紹斌、彭福祥)

術後注意避免復發或轉變為動脈瘤

由先天性主動脈弓降部狹窄造成的繼發性高血壓,由於狹窄部位的血管出現纖維化,缺乏彈性,用自膨式支架進行治療,會無法撐開血管甚至導致整個血管塌陷。因此,手術要選用覆膜的高壓球囊支架,在撐開狹窄的血管的同時,保護血管。

王慧深提醒,成人經治療後,很少會發生主動脈弓降部再狹窄,但是孩子就不同了。部分患兒有可能因為成長而出現再狹窄。“就算兒童更容易發生再狹窄,家長也別以為要長大後再‘一次性治療’。”王慧深強調,孩子的治療務必要抓緊時間,一旦拖延,可能會引發內臟、心肌、血管等纖維化等一系列病變,而使治療效果不佳。和成人相比,兒童的心肌、血管、彈力纖維更好,只要病情早發現,儘早干預的效果會更好。

患有心臟病的繼發性高血壓患者做了手術後,因為壓力大或者休息不好等因素,有3%~5%的病人會發生血管再狹窄,因此治療後切莫以為可以高枕無憂,要注意定期隨訪,尤其要避免演變為動脈瘤。因為高血壓狀態下,血管壁長期受到衝擊,容易鈣化,會增加動脈瘤和有“奪命炸彈”之稱的主動脈夾層的發生率。

王慧深建議,手術後一年內要遵醫囑到醫院隨訪,一年以後每年體檢,如果沒有不舒服,要2~3年隨訪一次。

體重超重的孩子患高血壓幾率更高

王慧深指出,年輕高血壓患者並非都是繼發性高血壓,也有不少屬於原發性高血壓。研究顯示,這類患者主要與體重超重、肥胖有關。體重若能得到有效控制,就算仍然偏胖,血壓也會隨之下降。

2014年,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和廣州市中小學衛生保健所聯合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兒童超重、肥胖與高血壓發病有密切關係,預防兒童青少年高血壓應從預防超重和肥胖做起。

這份研究結果顯示,廣州市7~12歲的兒童超重和肥胖率分別為10.1%和7.6%,高血壓患病率為9.4%。正常組、超重組和肥胖組的高血壓的患病率分別為7.2%、15.5%和23.7%。這意味著,被歸入超重組和肥胖組的孩子,患高血壓的風險分別是正常組孩子的2.329、4.024倍。除了廣州,北京學者也有類似研究,得出了同樣的結論。

“兒童高血壓的防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王慧深說,很多醫院的門診沒有配備按照不同年齡段測量血壓的袖帶,因而醫生無法根據孩子的年齡來選擇恰當的診斷手段,可能會導致很多學齡期或學齡期前血壓偏高的孩子被漏診。

她建議,家有肥胖兒或有家族性高血壓病史的家庭,不妨自行到藥店購買適合兒童使用的血壓測量儀袖帶,同時要注意定期測量血壓,讓孩子控制體重。

兒童呼吸道反復感染容易氣促要警惕

兒童患高血壓,症狀會比成年患者更具有“迷惑性”。王慧深指出,孩子情緒激動或者劇烈運動時感到頭痛頭暈、看東西發蒙都是患高血壓的徵兆,要及早進行診斷,早治療早控制。

她提醒,有些孩子反復呼吸道感染、瘦弱,容易氣粗,要注意聽有無心臟雜音。一般來說,兒科門診的就診環境相對嘈雜,加上孩子不能配合檢查或者穿衣服過多等因素,都會使聽診效果打折扣,因此對於症狀可疑的孩子可以做彩色多普勒超聲心動圖。

尤其是過了3歲,還是反復出現呼吸道感染,要特別注意排除某些較為隱蔽的先心病的可能性。有些孩子心臟可能有小的間隔缺損,隨著生長發育,缺損也逐漸變大,一旦生長發育後負荷加重,就會暴露問題,此時才就診容易耽誤最佳治療時機,所以需要得到家長的重視。(文/全媒體記者 任珊珊 通訊員 李紹斌、彭福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