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食療

飲食之道應順四時而調

健康的飲食不僅要定時、定量, 還應要根據四季的溫度變化而調整。 《內經》講“飲食有節”, 如“以酒為漿, 以妄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以耗散其真, 不知持滿, 不時禦神, 務快其心, 逆于生樂, 起居無節。 ”不良的飲食習慣, 會導致“半百而衰”的後果。

四時飲食不節還會導致很多疾病, 如“飲食自倍, 腸胃乃傷”、“膏梁厚味, 足生大丁”、“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等論述。 《靈樞·師傳》又說, 飲食要:“熱無灼灼, 寒無滄滄, 寒溫中適”。 張仲景也說:“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 ”說明飲食一定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 四時氣候的變化情況, 食物的性味等加以選擇調配,

才有益於人體的健康。

一日中飲食有一定的要求, 《三元參贊延壽書》說:“夜半之食宜戒, 審酉前晚食為宜。 ”一年中的飲食, 根據不同季節調配, 張仲景說:“春不食肝, 夏不食心, 秋不食肺, 冬不食腎, 四季不食脾。 春不食肝者, 為肝氣旺, 脾氣敗。 若肝旺補肝, 脾氣敗尤甚。 ”唐代孫思邈《千金方》說:“春省酸增甘養脾氣, 夏省苦增辛養肺氣, 長夏省甘增鹹以養腎氣, 秋省辛增酸養肝氣, 冬省鹹增苦以養心氣。 ”

另外, 四時的食物選擇應要注意寒、熱、溫、涼四性與骯髒的聯繫。 《飲膳正要》認為, “春氣溫宜多食麥以涼之, 夏氣熱, 宜食菽以寒之, 秋氣燥, 宜食麻以潤之, 冬氣寒, 宜食黍, 以熱性治其寒”。 在注意四時的性味外, 還應要根據自身的身體狀況、陰陽的偏盛進行合理的飲食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