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传统养生观念 养生先养心

养生先养心, 这是中国传统的养生理念。 养心, 就是调整心态, 尤其是日常生活的心态, 是一种世界观、价值观、荣辱观、幸福观。 《黄帝内经》将养生与治理国家来相比, 说心是君主之官, 人的精神状态就是君主, 君主开明则国家协调, 养生也是一样, 心态好, 就长寿, 心态不好, 就生病。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活了74岁, 远远超过了李白和杜甫, 尽管他体质很弱, 但心态很好。 乐观、自娱, 对物质的追求看得很淡。 有诗为证:“自静其心延寿命, 无求于物长精神”。

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2001年2月8日去世, 终年103岁。 其养生48字诀为:“养身在动,

养心在静, 饮食有节, 起居有时, 物熟始食, 水沸始饮, 多食果菜, 少食肉类, 头部宜冷, 足部宜热, 知足常乐, 无求乃安”。

百岁老人袁晓园有一颗平常心, 她在《百岁感怀》这首诗中写道:“不拜耶稣不参禅, 不信气功不练拳, 人间哪有不老药, 顺其自然过百年”。 最终活了102岁。

著名的佛学大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赵朴初先生因病于2000年5月21日在北京逝世, 享年93岁。 他在92岁时作《宽心谣》一首:

日出东海落西山, 愁也一天, 喜也一天;

遇事不钻牛角尖, 人也舒坦, 心也舒坦;

每月领取养老钱, 多也喜欢, 少也喜欢;

少荤多素日三餐, 粗也香甜, 细也香甜;

新旧衣服不挑拣, 好也御寒, 赖也御寒;

常与知己聊聊天, 古也谈谈, 今也谈谈;

内孙外孙同样看,

儿也喜欢, 女也喜欢;

全家老少互慰勉, 贫也相安, 富也相安;

早晚操劳勤锻炼, 忙也乐观, 闲也乐观;

心宽体健养天年, 不是神仙, 胜似神仙。

看看当今, 和别人比较, 已经成为经济社会中人们生活的一种习惯方式, 而比来比去, 你总不可能是第一。 你有钱, 你比得过比尔盖茨吗?你有权, 你能调动多少军队?你很美, 你能有章子怡的风光吗?有人说, 生活累, 一小半源于生存, 一大半源于攀比。

俗话说, 人比人, 气死人。 比来比去, 总达不到自己理想的状态, 于是厌世, 于是颓废, 于是抑郁, 于是想到自杀。 台湾作家三毛就是这样, 香港影星张国荣跳楼也是这样。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到2020年, 抑郁症将是人类的第二死因。 据去年的媒体报道, 我国去年约有20万人自杀,

而其中80%的自杀者患有抑郁症。

俗话说, 人争一口气。 这气, 就是指心情, 中医有句话, “气有余, 便是火”。 所以, 很多疾病大多与心境有关, 古人说:“自身有病自心知, 身病还将心自医”。 我非常欣赏下面几句关于处理人间世事的六种态度:

凡事由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

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

艰辛曲折必然;历尽沧桑悟然。

人在当今世上, 说不比是不可能的。 但关键是如何比较, 与什么比较?我说, 对于在职的中青年人来说, 不比财富, 不比地位, 要比知识的占有量, 要比对社会的贡献, 要比人格的修养。 对退休的老年人来说, 不比财富, 不比身体, 要比快乐, 比轻松, 比谁活得自在。 有人说:“高薪不如高寿, 高寿不如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