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運動

乒乓球的正手與反手魚和熊掌難以兼得

乒乓球的正手與反手, 有著天然的矛盾, 兩者在站位、重心轉移等一系列要素上需求迥異:正手進攻時, 左腳在前右腳在後, 發力過程中重心從右腳轉移到左腳, 動作幅度較大, 擊球時間相對較晚;而反手進攻時, 右腳在前左腳在後, 重心從左腳轉移到右腳, 動作小, 擊球相對較早。 因此, 往往是魚與熊掌難以兼得。

中國的乒乓球是以直拍起家的, 因此後來中國橫拍的發展也下意識地借鑒了許多直拍的理念, 延續了正手為主、反手為輔的思想, 強調提高側身頻率以加大正手使用率。 但歐洲乒乓球卻迥然不同,

他們以橫拍為正宗, 天然更喜歡正反手兩面的均衡感, 甚至當來球到中間、正手位時也有可能用反手去進攻。 實踐證明, 兩者各有利弊, 但前者對乒乓球的內在規律洞悉得更為透徹, 畢竟, 反手進攻的威力再大、動作再漂亮, 也會受到身體的限制, 無論動作幅度、調節餘地還是綜合效果都不及正手進攻。 側身用正手搶攻, 雖然有暴露正手位空檔的風險, 但權衡之下, 還是優於不側身, 更何況, 側身搶攻的線路更活, 給對方的心理壓力更大。

隨著技術的發展, 中國乒乓球隊提出, 現代乒乓球的要求已演化成“全方位進攻, 球臺無死角”, 這時候, 僅靠正手側身搶攻搶;中就不夠全面了, 因此反手技術也愈顯重要。 但需要注意的是,

技術全面絕不等於正手與反手均衡使用, 否則就變成“左來左擋、右來右擋”了, 這時候不僅攻球缺少力量、缺乏變化, 而且中路漏洞明顯——當你頻繁側身、跑動時, 你的站位是不斷變化的, 中路也就成了“移動靶”, 對方不易瞄準;而當你站定球臺中間時, 中路就成了“固定靶”, 對方可以輕易盯住。

以歷屆奧運會乒乓球比賽為例, 摘取男單桂冠的分別是劉南奎(韓國)、瓦爾德內爾、劉國梁、孔令輝和柳承敏(韓國), 其中除劉南奎登頂年代較早、反手稍顯單薄外, 其他四人都是在正、反手兼顧的前提下突出正手——劉國梁和柳承敏雖然都是直拍, 但前者以反面橫打加強了反手, 後者的反手推擋明顯勝過與之打法相近的前輩金擇洙,

孔令輝和老瓦也都是技術全面、正手比較強的橫拍。 所以說, 直橫不是問題, 正手才是核心。 反手不能有明顯漏洞, 需要具備一定的攻防轉換能力, 要能以中等力量快速、穩定地完成銜接, 為正手發力得分創造機會。

5.腰胯墊 (hip pads)

保護球員的腰、臀及鼠蹊部, 抵禦推拉、衝撞、攔截和空中摔倒等等。

6.腿墊 (thigh pads)

保護大腿的肌肉, 避免被踩傷或其它的傷害。

7.護膝 (knee pads)

與護肘一樣, 在人工草皮上特別需要, 多半是由厚而有彈性的海綿所製成。

8.鞋子(cleats)

球員需要穿著不同的球鞋來適應場地變化。 球鞋底部根據場地情況, 可以裝上不同類型的硬塑鞋釘。

9.每位球員的上衣都必須繡上號碼, 胸前的號碼至少要有8吋大(20.3公分以上) , 而背後的號碼則要有10吋(25.4公分)以上,

才符合規定。 球衣的顏色不得與球的顏色(褐色或棕色) 相同。

10.球(football)

美式橄欖球用球較英式橄欖球略小些, 球長11至11.5英寸, 橢圓的長軸為28至28.5英寸, 短軸為21.25至21.5英寸, 重14至15英兩。

除此之外, 踢球員在開球時還需要一個開球架, 多為塑膠製成的小三腳架。 而裁判們則必須每人攜帶一條黃顏色的手帕, 做為“犯規標記”(penalty marker或flag), 在有犯規情形時要往犯規發生的地方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