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大肉的做法大全

很多人并不理解什么是大肉, 其實大肉說的是動物個體的大小, 例如豬牛羊等因為體積較大, 就屬于大肉, 而海鮮、雞鴨魚等, 體積較小, 就是小肉。 一般來說, 北方并沒有大肉這種說法, 而在南方, 這種說法比較常見。 大肉的制作方法也非常的簡單, 只需要去毛之后煮熟即可。

有一種說法是, 豬肉分“大肉”、“小肉”。 “大肉”燎毛后煮熟上供, 然后眾人分食。 “小肉”做成小肉飯, 眾人分食。

也有另一種說法就是:大肉是大家伙的肉, 小肉是小動物的肉。

大肉是相對于小肉而言的, 這里的大小指的是動物個體的大小, 比如牛羊豬馬驢和騾子個體大, 這就屬于大肉, 而雞鴨魚兔貓狗都屬于小肉。

肉類營養成分可因動物種類、年齡、部位及肥瘦程度不同而異。

蛋白質的含量一般為10-20%, 其中以內臟如肝臟等含量較高, 可達21%以上, 其次是瘦肉, 含量約17%, 其中牛肉較高, 可達20.3%,肥肉的含量較低, 如肥豬肉僅2.2%, 肉類蛋白質的9基酸組成, 接近人體組織需要。 因此生理價值較高, 稱為完全蛋白質或優質蛋白質。

在氨基酸組成比例上, 除苯丙氨酸和蛋氨酸較人類需要量比值略低外, 其余均足夠。 此外, 肉中還含有能溶于水的含氮浸出物, 包括肌凝蛋白原、肌肽、肌酸、肌酐、嘌呤堿、尿素和氨基酸等非蛋白含氮浸出物質,

這些物質是肉湯鮮味的主要來源。

無論吃什么肉, 人們都感到燉煮得越爛越好。 于是, 高壓鍋便應運而生, 用它來燉排骨等, 十幾分鐘的時間, 連骨頭都變得軟綿綿的。 但是, 在200℃~300℃的溫度下,

肉類食物中的氨基酸、肌酸肝、糖和無害化合物會發生化學反應, 形成芳族胺基, 這些由食物衍生的芳族胺基含有12種化合物, 其中9種有致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