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臘肉的製作方法

文章導讀

在我國廣東廣西, 湖南等地區, 夏季炎熱多雨, 生鮮肉類非常不好保存, 所以為了延長肉類的保存時間, 當地人民就把生肉做成臘肉, 這樣不僅讓肉類的保存時間更長, 而且增添了獨特的口感。 在家中, 我們也可以掌握臘肉的製作方法, 學做臘肉。

臘肉的製作方法如下:

備料:取皮薄肥瘦適度的鮮肉或凍肉刮去表皮肉垢汙, 切成0.8一l公斤、厚4—5釐米的標準帶肋骨的肉條。 如製作無骨臘肉, 還要切除骨頭。 加工有骨臘肉用食鹽7公斤、精硝0.2公斤、花椒0.4公斤。 加工無骨臘肉用食鹽2.5公斤、精硝0.2公斤、白糖5公斤、白酒及醬油備3.7公斤、蒸餾水3—4公斤。 輔料配製前, 將食鹽和硝壓碎, 花椒、茴香、桂皮等香料曬乾碾細。

2、醃漬有三種方法:(l)乾脆。 切好的肉條與幹醃料擦抹擦透, 按肉面向—下順序放入缸內, 最上一層皮面向上。 剩餘幹醃料敷在上層肉條上, 醃漬3天翻缸;(2)濕醃。 將醃漬無骨臘肉放入配製醃漬液中醃15一18小時,

中間翻缸2次;(3)混合。 將肉條用乾脆料擦好放入缸內, 倒入經滅過菌的陳醃漬液淹沒肉條, 混合醃漬中食鹽用量不超過6%。

3、薰制有骨醃肉, 熏前必須漂洗和晾乾。 通常每百公斤肉胚需用木炭8—9公斤、木屑12一14公斤。 將晾好的肉胚掛在熏房內, 引燃木屑, 關閉熏房門, 使熏煙均勻散佈, 熏房內初溫70℃, 3—4小時後逐步降低到50—56℃, 保持28小時左右為成品。 剛剛成的臘肉, 須經過3—4個月的保藏使成熟。

臘肉雖然好吃, 但是卻不能多吃, 研究表明, 臘肉中含有大量的脂肪, 大約100克的臘肉中就含有一半左右的脂肪, 此外臘肉中還含有大量的膽固醇, 這比豬肉還要高一半以上!很多證據表明, 飽和脂肪和膽固醇正是導致高血脂的“危險因素”。

其次, 臘肉營養損失多。 在製作過程中, 肉中很多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幾乎喪失殆盡, 如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維生素C等含量均為零。 可以說, 臘肉是一種“雙重營養失衡”的食物。 這種雙重失衡對健康的不利影響也可能“雪上加霜”。

我們都知道, 患有高血壓疾病的患者不能多吃鹽, 但是臘肉中含有大量的鹽, 100克臘肉中大約含有800毫克左右的鹽, 所以臘肉的製作方法雖然很多, 雖然好吃, 但是絕對不能多吃, 多吃的話對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很容易導致血壓增高或是其他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