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糖尿病的預防

我國政府對防治糖尿病給予了高度關注。 1995年衛生部疾病控制司組織專家制定了《1996~2000年國家糖尿病防治規劃綱要》, 成立了衛生部糖尿病防治專家諮詢委員會, 組織了1996年和2002年我國糖尿病流行情況的調查。 這一系列舉措大大推動了我國的糖尿病防治工作。 在新版的《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中明確提出了糖尿病的三級預防。

一、 糖尿病的一級預防

糖尿病的一級預防是預防糖尿病的發生, 包括在一般人群中宣傳糖尿病的防治知識, 如宣傳糖尿病的定義、症狀、體征、常見的併發症以及危險因素, 提倡健康的行為,

如合理飲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在重點人群中開展糖尿病篩查, 一旦發現有糖耐量受損(IGT)或空腹血糖受損(IFG), 應及早實行干預, 以降低糖尿病的發病率。

(一) 在重點人群中加強糖尿病篩查, 以儘早發現糖尿病

重點人群為:

1、 年齡≥45歲, BMI≥24, 以往有IGT或IFG者。

2、 有糖尿病家族史者。

3、 有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35mg/dl即0.91mmol/L)和(或)高甘油三酯血症(≥250mg/dl, 即2.75mmol/L)者。

4、 有高血壓(成人血壓≥140/90mmHg)和(或)心腦血管病變者。

5、 年齡≥30歲的妊娠婦女;有妊娠糖尿病史者;曾有分娩巨大兒(出生體重≥4kg)者;有不能解釋的滯產者;有多囊卵巢綜合征的婦女。

6、 常年不參加體力活動者。

7、 使用一些特殊藥物者, 如糖皮質激素、利尿劑等。

(二) 在重點人群中預防糖尿病的措施。

1、 糖尿病教育,

特別是糖尿病危險因素的控制, 如肥胖、活動少、不適當的營養及生活方式等。

2、 加強篩查, 儘早檢出糖尿病。 可採用以下方法:

(1) 利用分期分批進行特殊人群體檢, 如幹部體檢、單位集中體檢。

(2) 利用其他個別的體檢方式, 如司機體檢、婚前體檢、出國前體檢。

(3) 通過各級醫院門診檢查

(4) 加強對非內分泌專科醫生的培訓, 使之能儘早發現糖尿病。

(5) 對於一些因大血管病變、高血脂、肥胖及其他與糖尿病有關的疾病住院者, 進行常規篩查。

篩查的方法可採用空腹血糖(FPG)或口服75g葡萄糖負荷後2小時血糖(2hPG), 結果判斷詳見“糖尿病的診斷及分型”部分。

(三) 糖耐量受損的干預

詳見“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篩查及干預”部分

(四) 一級預防的目標

1、 糾正可控制的糖尿病危險因素,

降低糖尿病發病率。

2、 提高糖尿病的檢出率, 儘早發現和及時處理糖尿病。

二、糖尿病的二級預防

糖尿病的二級預防, 即對已診斷的糖尿病患者預防糖尿病併發症, 主要是慢性併發症。 防治糖尿病併發症的關鍵是儘早和盡可能地控制好患者的血糖、血壓、糾正血脂紊亂和肥胖, 戒煙等導致併發症的危險因素。 對2型糖尿病患者定期進行糖尿病併發症以及相關疾病的篩查, 瞭解患者有無糖尿病併發症以及有關的疾病或代謝紊亂, 如高血壓、血脂紊亂或心腦血管疾病等, 以加強相關的治療措施, 全面達到治療的目標。

(—)代謝控制和治療的目標

對於所有的糖尿病患者, 應加強糖尿病併發症教育, 如併發症的種類、危害性、嚴重性極其危險因素等和預防措施包括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煙等。

在糖尿病治療方面, 應該強調:

(1) 非藥物治療的重要性:無論1型還是2型糖尿病患者, 生活方式調整是基礎治療。 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 如工作、生活條件等, 來決定適合的飲食和運動治療方案。

(2) 對於每個糖尿病患者, 都應要求達到血糖控制目標。

(3) 對1型糖尿病患者, 應該儘早地開始行胰島素治療, 在加強血糖監測的基礎上, 控制好全天的血糖, 保護殘存的胰島β細胞功能。

(4) 必須強調糖尿病治療要全面達標, 即除了血糖控制滿意外, 還要求血脂、血壓正常或接近正常, 體重保持在正常範圍, 並有良好的精神狀態。 循證醫學的研究已經證實,

良好地控制血糖可以使糖尿病微血管併發症發生率明顯下降, 而要使大血管病變發生率下降, 除控制高血糖外, 對血壓的控制和血脂紊亂的糾正以及戒煙等也至關重要。

(5) 加強糖尿病教育, 使患者掌握有關知識。 積極開展和推廣自我血糖監測技術, 教會患者如何監測血糖以及如何掌握監測的頻度, 對用胰島素治療的患者, 應學會自己調整胰島素用量的方法。

(6) 加強糖尿病專業與有關專業的協作, 開展多學科協作進行糖尿病臨床和研究工作, 為糖尿病患者提供有科學依據的高品質的和便捷的綜合服務, 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

(二)糖尿病併發症篩查

對於新發現的糖尿病患者, 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 應盡可能早地進行併發症篩查,

以儘早發現和處理。 初步檢查項目應包括:

(1) 眼:視力、擴瞳查眼底

(2) 心臟:標準12導聯心電圖、臥位和立位血壓。

(3) 腎臟:尿常規、鏡檢、24小時尿白蛋白定量或尿白蛋白與肌酐比值、血肌酐和尿素氮。

(4) 神經系統:四肢腱反射、立臥位血壓、音叉振動覺或尼龍絲觸覺。

(5) 足:足背動脈、脛後動脈搏動情況和缺血表現、皮膚色澤、有否破潰、潰瘍、真菌感染、胼胝、毳毛脫落等。 詢問有關症狀。

(6) 血液生化檢查:血脂(總膽固醇、甘油三酯LDL-C、HDL-C)、尿酸、電解質。

必要時做進一步檢查, 如對於眼底病變可疑者或有增殖前期, 增殖期視網膜病變者, 應進一步做眼底螢光造影。 有下肢缺血者, 可行多普勒超聲檢查、血流測定、肱動脈與足背動脈血壓比值。 疑有心血管病變者,可行肌酐清除率測定。懷疑有神經病變者,行神經傳導速度測定痛覺閾值測定等。對於青少年發病的和懷疑有1型糖尿病可能的患者,查胰島細胞抗體、胰島素抗體和谷氨酸脫羧酶抗體以及血胰島素或C肽水準等。對於有胰島素抵抗表現的患者測定空腹血胰島素等。

完成併發症篩查後,決定患者隨訪時間及下一步處理。對於無併發症的患者,原則上,2型糖尿病患者應每年篩查1次。1型糖尿病患者如首次篩查正常,3~5年後應每年篩查1次。

有條件者,應利用電腦建立糖尿病資料庫,以便於隨訪和開展臨床研究。

疑有心血管病變者,可行肌酐清除率測定。懷疑有神經病變者,行神經傳導速度測定痛覺閾值測定等。對於青少年發病的和懷疑有1型糖尿病可能的患者,查胰島細胞抗體、胰島素抗體和谷氨酸脫羧酶抗體以及血胰島素或C肽水準等。對於有胰島素抵抗表現的患者測定空腹血胰島素等。

完成併發症篩查後,決定患者隨訪時間及下一步處理。對於無併發症的患者,原則上,2型糖尿病患者應每年篩查1次。1型糖尿病患者如首次篩查正常,3~5年後應每年篩查1次。

有條件者,應利用電腦建立糖尿病資料庫,以便於隨訪和開展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