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建龍海假牛肉氾濫 豬肉加香精變身牛肉幹

導語:牛肉幹富含多種礦物質和氨基酸, 是備受國人喜愛的一種休閒食品。 不過, 進入消費者口中的“牛肉幹”, 也許空有其名。 記者近日在福建漳州調查發現, 這裡出產的牛肉幹和牛肉味肉乾, 很大一部分是由豬肉加牛肉膏等香精調製而成。

“福建這邊牛肉幹基本都是假的, 用豬肉來做成牛肉味的”

素有“魚米花果之鄉”美稱的福建龍海市, 是一個食品生產大縣。 公開資料顯示, 食品製造是當地的七大支柱產業之一。 這個位於漳州市東部的臨海“百強縣”, 密集分佈著數十家食品公司, 是業內知名的牛肉產品生產基地。

但令人驚訝的是, 這裡出產的牛肉幹(片)價格十分便宜, 竟和生牛肉批發價差不多。

在福建省龍海市源成食品有限公司(下簡稱“源成食品”), 總經理姚源成告訴記者, 該公司最便宜的牛肉幹(片)22.5元/斤, 最貴的30元/斤, “目前我們這一帶銷豬肉加香精牛肉幹多地行銷往全國的產品, 價格為23.5元/斤的銷得最好, 銷售量最大”。

記者瞭解到, 這個價位和生牛肉的批發價接近。 以商務部公佈的2013年6月3日全國各地牛肉價格行情來看, 牛肉批發價為22-28元斤。

如此便宜的牛肉幹是怎麼做出來的?

“用豬肉代替牛肉, 把豬肉做出牛肉味, ”姚源成直言不諱地告訴記者, “現在在市場上, 福建這邊牛肉幹已經沒有什麼優勢, 基本都是假的, 我們這邊的純牛肉一斤就要三十元錢,

兩斤肉才能做成一斤肉乾, (真)牛肉幹光成本就要六十多元。 ”

記者查閱最新的豬肉價格行情發現, 全國各地的豬肉批發價為元/斤。 按兩斤肉做一斤肉乾計算, 源成食品的“牛肉幹”價格為22.5元/斤似乎也沒有多大的利潤空間。

“100斤肉加5斤白糖, 能多賺七八十塊錢。 ”姚源成告訴記者, 秘訣就在“加工”上--大量加糖, 加粉(澱粉)。 記者粗略計算:

100斤肉加5斤白糖, 按豬肉9元每斤, 按白糖2.85元每斤計算, 成本為914.25元;加工後出55斤成品, 合1237.5元;毛利為323.25元(如果再加些澱粉, 成本就更低)。 如果不加5斤白糖, 則毛利為210元。

“我們龍海生產的肉乾都是半幹的, 兩斤肉出一斤肉乾, 低於元一斤的牛肉幹, 肯定是假的。

如果是全幹的(風乾牛肉),

就更貴了。 市場上160元(每斤)以上才算純牛肉, 如果在100(元)以下, 基本上都是豬肉來做的。 ”姚源成介紹, “市場上最低價的產品, 斤肉加糖加粉後甚至能做出60斤左右的肉乾。 總之價格越低, 加糖、加粉越多, 水分越重。 ”

而就是這種用豬肉加工出來的肉乾產品, 源成食品在部分產品外包裝上直接標示“牛肉幹(片)”字樣。

姚源成展示給記者的沙嗲味、五香味、麻辣味等多款“源成牛肉片”產品顯示, 其配料為“精選牛肉”、白砂糖、食用鹽等, 外包裝上還畫著一頭黃牛--實際上根本沒有牛肉。

用豬肉冒充牛肉加工牛肉幹(片), 源成食品並不是個例。 記者走訪龍海市多家食品公司發現, 類似的手法是行業內公開的秘密。

如金佳源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系列姚福記“牛之味”牛肉幹,

配料表中同樣標稱“鮮牛肉”, 但實際也是豬肉製成。

記者瞭解到的一個細節, 某種意義也佐證了豬肉冒充牛肉加工牛肉幹的潛規則。 “和其他地方不同, 我們這裡母豬肉非常緊俏, 母豬肉比普通豬肉要貴幾毛錢, 因為母豬肉加工出來更像牛肉幹。 ”姚源成說。 “以豬肉冒充牛肉生產牛肉幹屬於以次充好, 是嚴重的消費欺詐。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秘書長董金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相關部門應對此不法行為予以嚴厲打擊。

“標注牛肉幹風險太大, 我們只標注肉乾, 出了事大不了被罰款”

同樣是用豬肉加工成牛肉幹, 龍海有些食品企業在“做法”上則謹慎得多。

香港旺家福食品(國際)有限公司(下簡稱“旺家福”)地處龍海市紫泥工業區,

是當地規模較大的食品廠家之一。

旺家福老闆姚美聰告訴記者, 他們這裡很少做真牛肉幹, 做的主要是“牛肉味”的肉乾。 “我們的產品基本都是豬肉做的, 牛肉太貴。 ”

他給記者展示的“旺家福五香肉乾”外包裝顯示, 其配料為“精選赤肉”、白砂糖、味精、五香粉等。

之所以不標注牛肉幹, “主要是風險太大, ”姚美聰告訴記者, “儘管一般人吃不出來, 但消費者中也有行家, 一吃就能嘗出不是牛肉。 所以我們既不標注是牛肉幹, 也不標注是豬肉幹, 只標注是肉乾。 配料表中我們也不標牛肉還是豬肉, 只標明是赤肉、鮮肉。 ”

在他看來, 這種打“擦邊球”的做法是對企業的一種保護, “真出了事, 也就是標識不清, 大不了罰款,

不會吊銷生產許可證。 ”姚美聰笑著說。

記者網路查詢發現, 在經銷商手裡, 旺家福肉乾的確搖身變成了牛肉幹。 如在阿裡巴巴等網站, 品名為“旺家福手撕牛肉幹”的一款10公斤裝產品, 最高價格為元, 合30.55元/斤。

有趣的是, 在阿裡巴巴食品農業版塊的“常州市淩家塘平餘炒貨批發部”, 這家網店大肆宣稱其“旺家福五香味手撕牛肉幹”均採用“精選牛後腿”, 經“獨家秘法、純手工精製”, “保持了牛肉所特有的韌性”……但在其產品詳細資訊中卻又透露, 產品類別為“豬肉類”, 種類為“豬肉條”。

像“旺家福”這樣打擦邊球規避風險, 同樣是業界公開的秘密。

記者走訪當地多家食品企業發現, 標識不清的牛肉味“肉乾”幾乎是各企業的必備產品。 如龍海市角美鎮豐田肉製品加工廠生產的“周水秋”牌臺式五香味肉乾,也不標明是豬肉還是牛肉製成,配料表中只籠統地標示“精肉”。

牛肉香精加牛油兌出牛肉味:“70斤肉加2斤牛油”

明明是豬肉,卻做出了牛肉味,期間經過了怎樣的秘制,使用了哪些秘方?

記者注意到,在大部分牛肉味肉乾產品外包裝的“食品添加劑”一欄,對此均語焉不詳。如“旺家福五香肉乾”就只標稱食品添加劑為高級香辛料、紅麴紅(食用色素的一種);“周水秋臺式五香味肉乾”則標稱食品添加劑為水分保持劑、天然紅麴紅、香辛料。

不過,源成食品對此有較為明確的標注。在其“源成五香味牛肉片”產品外包裝上,食品添加劑一欄,赫然寫著“牛肉精膏”字樣。而在源成食品生產車間內,記者也的確發現了多個盒裝牛肉膏。

“牛肉味就是加牛肉香精做出來的,”源成食品總經理姚源成對記者坦言,“我們這裡所有廠子的工藝都差不多。”

據姚源成介紹,龍海市做肉製品的傳統始於年代,當時龍海有兩家國營食品企業,後來國營企業倒閉,掌握了技術的一些工人就紛紛“自立門戶”,演變成今天龍海市大大小小的食品企業,所以各個工廠技術差別不大。

“牛肉味主要就是靠牛肉香精和牛肉膏調出來的。”王林(化名)告訴記者。王林是上海一家食品配料公司駐龍海市的業務經理,龍海市的肉製品加工廠大都是他的客戶,而向各個廠家供應牛肉香精是他的主要業務之一。

經過對多個廠家的調查,記者發現從豬肉到成品牛肉味肉乾的工藝流程大致為:進肉(豬肉)分揀(肥肉和瘦肉分開,使用瘦肉)煮肉-切割(塊、片、丁)或手撕成條-炒制-烘焙-包裝。

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炒制環節,正是在這一環節,加入牛肉精膏。

在旺家福生產車間內,記者現場目睹了炒制的全過程。在炒制前,先是配料。

只見一位女工向一個白色塑膠桶內加了兩瓷缸醬油,兩瓷缸牛肉香精和牛肉膏混合成的褐色液體,再直接用手攪拌(沒戴手套)後,又加入了一大塊乳白色牛油。

女工告訴記者,“70斤肉加2斤牛油。”然後,這些配料和切割好的豬肉一起送入炒制機炒制。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配料中還會加一些食用鹽、防腐劑、著色劑(紅麴紅)等,以得到更好的顏色和口感。

“醬油+牛肉精膏+牛油+豬肉”,牛肉味肉乾就這樣出爐了。

記者注意到,多盒牛肉膏外包裝上標注的用量為,0.1-0.3%。

這些廠家的實際用量是多少呢?王林告訴記者,每100斤豬肉加2兩香精,“香精加多了也不好。”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使用香精是為了彌補高出品率及原料肉品質劣造成的肉香氣不足,在使用量上一定注意不能過了頭,否則起到反面作用,形成反胃的氣味,加工產品不能完全依靠香精調味,它還應配合原料肉本身的香氣,香辛料的香氣進行綜合的調味,適量應用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代加工貓膩:行銷全國,主打農村和網購市場

龍海用豬肉加工出的“牛肉幹”、牛肉味肉乾銷往哪裡?

多個廠家的老闆告訴記者,全國各地的客戶都有,而且銷量很好。“現在全國都知道牛肉幹是用豬肉做出來的,那麼為什麼銷量還這麼好呢?因為純牛肉做出來的很難嚼碎,太硬。”源成食品總經理姚源成說。

他拿了幾份樣品告訴記者,其中有豬肉做的有牛肉做的,豬肉和牛肉都標注為“牛肉幹”,並教給記者如何區分是不是真牛肉。“純牛肉會非常硬,且越嚼越香。豬肉嚼著更香,但越嚼越沒味。因為豬肉是加的牛肉香精,沒有底味,所以越嚼越沒味。從紋理看,牛肉較粗,豬肉則較細。”

“這邊基本以假的為主,真的牛肉很少。”姚源成拆開一小袋“牛肉片”告訴記者,“這個就是假的。我們自己的吃的話,也比較喜歡吃這種假的。”

據姚介紹,他們這裡的“牛肉幹”,通常主要的銷售管道有三條:大型商場超市、市場流通和網站。他們主要做後兩種管道。因為“商場超市的品質要求高,如果產品變質的話,罰款會非常高。”

所謂的市場流通,姚源成表示,實際上就是走批發管道賣到農村去,給小孩吃。“二十幾塊錢一斤的這種牛肉幹水分高,粉量高,含糖量高,口味就會差一點,這種產品如果賣到城市肯定銷量不好,主要賣到農村,比較便宜,農村生活水準比較低,大人捨不得吃,都是賣給小孩,甜一點,小孩會更喜歡。”

姚源成還透露,他們的產品不少都銷往內蒙古,“內蒙古是產牛的地方,但他們都是買我們這邊的‘假產品’,吃不出來(味道的差別)。青海、西藏的牛肉幹也是我們這裡過去的。到那邊後他們就改成犛牛肉了。”

記者也注意到,在走訪的多個廠家樣品中,都附有“本公司可提供OEM代加工”字樣的銘牌。

如龍海市金源發食品有限公司,其在銘牌上羅列的產品包括肉乾、肉粒、肉條、牛肉幹、肉鬆等,醒目位置則注明了“可提供OEM代加工”貼牌生產。

業內人士指出,“所謂的貼牌加工,其實是為假冒牛肉幹提供了製作的溫床。”

旺家福也為客戶提供貼牌加工服務,“我們不標牛肉幹,至於客戶買回去是不是標稱牛肉幹,就跟我沒關係了。”旺家福老闆姚美聰說。

“我手上的經銷商每年進貨百余萬以上很正常,上千萬的也有好幾個。”姚源成也自得地告訴記者,“一些人員在我們這裡拿貨,我們給的價格二十八九(元),他們帶到一些會展上,價格就變成一百五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上述公司均有系列“誠信”榮譽在手。如源成食品為漳州市“加工食品品質誠信示範企業”,福建省品質協會“講誠信,重品質,福建省品質協會團體會員”;“旺家福”為龍海市“誠信促進會會員單位”。

如龍海市角美鎮豐田肉製品加工廠生產的“周水秋”牌臺式五香味肉乾,也不標明是豬肉還是牛肉製成,配料表中只籠統地標示“精肉”。

牛肉香精加牛油兌出牛肉味:“70斤肉加2斤牛油”

明明是豬肉,卻做出了牛肉味,期間經過了怎樣的秘制,使用了哪些秘方?

記者注意到,在大部分牛肉味肉乾產品外包裝的“食品添加劑”一欄,對此均語焉不詳。如“旺家福五香肉乾”就只標稱食品添加劑為高級香辛料、紅麴紅(食用色素的一種);“周水秋臺式五香味肉乾”則標稱食品添加劑為水分保持劑、天然紅麴紅、香辛料。

不過,源成食品對此有較為明確的標注。在其“源成五香味牛肉片”產品外包裝上,食品添加劑一欄,赫然寫著“牛肉精膏”字樣。而在源成食品生產車間內,記者也的確發現了多個盒裝牛肉膏。

“牛肉味就是加牛肉香精做出來的,”源成食品總經理姚源成對記者坦言,“我們這裡所有廠子的工藝都差不多。”

據姚源成介紹,龍海市做肉製品的傳統始於年代,當時龍海有兩家國營食品企業,後來國營企業倒閉,掌握了技術的一些工人就紛紛“自立門戶”,演變成今天龍海市大大小小的食品企業,所以各個工廠技術差別不大。

“牛肉味主要就是靠牛肉香精和牛肉膏調出來的。”王林(化名)告訴記者。王林是上海一家食品配料公司駐龍海市的業務經理,龍海市的肉製品加工廠大都是他的客戶,而向各個廠家供應牛肉香精是他的主要業務之一。

經過對多個廠家的調查,記者發現從豬肉到成品牛肉味肉乾的工藝流程大致為:進肉(豬肉)分揀(肥肉和瘦肉分開,使用瘦肉)煮肉-切割(塊、片、丁)或手撕成條-炒制-烘焙-包裝。

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炒制環節,正是在這一環節,加入牛肉精膏。

在旺家福生產車間內,記者現場目睹了炒制的全過程。在炒制前,先是配料。

只見一位女工向一個白色塑膠桶內加了兩瓷缸醬油,兩瓷缸牛肉香精和牛肉膏混合成的褐色液體,再直接用手攪拌(沒戴手套)後,又加入了一大塊乳白色牛油。

女工告訴記者,“70斤肉加2斤牛油。”然後,這些配料和切割好的豬肉一起送入炒制機炒制。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配料中還會加一些食用鹽、防腐劑、著色劑(紅麴紅)等,以得到更好的顏色和口感。

“醬油+牛肉精膏+牛油+豬肉”,牛肉味肉乾就這樣出爐了。

記者注意到,多盒牛肉膏外包裝上標注的用量為,0.1-0.3%。

這些廠家的實際用量是多少呢?王林告訴記者,每100斤豬肉加2兩香精,“香精加多了也不好。”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使用香精是為了彌補高出品率及原料肉品質劣造成的肉香氣不足,在使用量上一定注意不能過了頭,否則起到反面作用,形成反胃的氣味,加工產品不能完全依靠香精調味,它還應配合原料肉本身的香氣,香辛料的香氣進行綜合的調味,適量應用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代加工貓膩:行銷全國,主打農村和網購市場

龍海用豬肉加工出的“牛肉幹”、牛肉味肉乾銷往哪裡?

多個廠家的老闆告訴記者,全國各地的客戶都有,而且銷量很好。“現在全國都知道牛肉幹是用豬肉做出來的,那麼為什麼銷量還這麼好呢?因為純牛肉做出來的很難嚼碎,太硬。”源成食品總經理姚源成說。

他拿了幾份樣品告訴記者,其中有豬肉做的有牛肉做的,豬肉和牛肉都標注為“牛肉幹”,並教給記者如何區分是不是真牛肉。“純牛肉會非常硬,且越嚼越香。豬肉嚼著更香,但越嚼越沒味。因為豬肉是加的牛肉香精,沒有底味,所以越嚼越沒味。從紋理看,牛肉較粗,豬肉則較細。”

“這邊基本以假的為主,真的牛肉很少。”姚源成拆開一小袋“牛肉片”告訴記者,“這個就是假的。我們自己的吃的話,也比較喜歡吃這種假的。”

據姚介紹,他們這裡的“牛肉幹”,通常主要的銷售管道有三條:大型商場超市、市場流通和網站。他們主要做後兩種管道。因為“商場超市的品質要求高,如果產品變質的話,罰款會非常高。”

所謂的市場流通,姚源成表示,實際上就是走批發管道賣到農村去,給小孩吃。“二十幾塊錢一斤的這種牛肉幹水分高,粉量高,含糖量高,口味就會差一點,這種產品如果賣到城市肯定銷量不好,主要賣到農村,比較便宜,農村生活水準比較低,大人捨不得吃,都是賣給小孩,甜一點,小孩會更喜歡。”

姚源成還透露,他們的產品不少都銷往內蒙古,“內蒙古是產牛的地方,但他們都是買我們這邊的‘假產品’,吃不出來(味道的差別)。青海、西藏的牛肉幹也是我們這裡過去的。到那邊後他們就改成犛牛肉了。”

記者也注意到,在走訪的多個廠家樣品中,都附有“本公司可提供OEM代加工”字樣的銘牌。

如龍海市金源發食品有限公司,其在銘牌上羅列的產品包括肉乾、肉粒、肉條、牛肉幹、肉鬆等,醒目位置則注明了“可提供OEM代加工”貼牌生產。

業內人士指出,“所謂的貼牌加工,其實是為假冒牛肉幹提供了製作的溫床。”

旺家福也為客戶提供貼牌加工服務,“我們不標牛肉幹,至於客戶買回去是不是標稱牛肉幹,就跟我沒關係了。”旺家福老闆姚美聰說。

“我手上的經銷商每年進貨百余萬以上很正常,上千萬的也有好幾個。”姚源成也自得地告訴記者,“一些人員在我們這裡拿貨,我們給的價格二十八九(元),他們帶到一些會展上,價格就變成一百五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上述公司均有系列“誠信”榮譽在手。如源成食品為漳州市“加工食品品質誠信示範企業”,福建省品質協會“講誠信,重品質,福建省品質協會團體會員”;“旺家福”為龍海市“誠信促進會會員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