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養生

張大千的養生藝術

被徐悲鴻先生譽為“五百年來第一人”的一代畫師張大千(1899—1983), 以85歲燦爛的年華遠去了。 然而他的養生理念和智慧藝術, 留給我們永遠的財富。

從手書《樂天長壽辭》看大千養生觀

上世紀30年代, 國畫大師張大千為我國著名醫學家陳存仁(1908—1990)博士的大作《心理衛生》手書《樂天長壽辭》。 從書法藝術角度來看, 大千先生以清道人李瑞清的筆法, 創作了一幅古樸典雅的作品。 作品風格很是切合文中內容:“健康要道, 端在正心;喜怒不縈於胸襟, 榮辱不擾乎方寸;毋慮毋憂, 即是長生聖藥;常開笑口, 便是卻病良方。 ”大千先生願意書寫這個作品,

其認同這種“隨遇而安”, “無往不樂”的養生觀是可以肯定的了。 大千先生性格開朗, 樂觀風趣;重感情, 輕金錢;熱心助人, 很是重視“心理養生”的理念。

從“三健”看大千的養生之道

在四川省內江市張大千紀念館展廳的牆上, 有徐悲鴻先生盛讚大千先生的“三健”:健吃、健談、健步。

大千先生幼年家貧, 常以紅苕為餐。 成年後亦偏好清淡口味的小菜。 但以清淡為“食養”之道。 他有詩雲:“食粟不謀腰足健, 釀梨長令肺肝清。 ”大千先生本人也比較愛好探求廚藝。 時常以露兩手為樂, 弄一些如“幹燒鱘鰉翅”、“燴一品豆腐”之類的創新川菜。 大千先生喜愛魚類, 鱘鰉魚為最, 鱘鰉魚的魚翅翅針豐滿, 經大千先生烹製, 魚翅酥、軟、糯, 甚得美食家們的推崇。

日本出版的《中國宴席風味》一書中收錄了不少張大千先生的菜譜。 經四川省烹飪協會理事、一級廚師楊國欽專門編輯的“大風堂”內常用的25種“品牌”大千菜肴的《大千風味菜肴》一書, 由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後, 美食家和烹飪家們紛紛效仿。 看來大千先生創制的菜肴成了他的“第二藝術”了。

健談, 則是大千先生心存善良, 待人和氣, 從不擺架子的風格。 凡來訪人士都受到熱情接待。 即使正在作畫也耐心交流。 日久, 竟養成一邊作畫, 一邊擺龍門陣的習慣。 交談在給人熱情的同時, 也給大千先生自己起著心理按摩的作用。

健步, 則為大千先生的養生法寶之一。 他每天作畫之餘, 會到自己庭園中的摩耶精舍漫步。

除了每天散步, 以“自然為師”的他還足跡遍佈國內外名山大川。 “老夫足跡半天下”的詩句可以為證。

從警聯看大千的生活方式

1936年徐悲鴻先生在《張大千畫集》的序言中, 稱大千為“五百年來第一人”。 但大千先生自己仍謙懷勤奮。 每日要完成自己規定的“日課”——寫生。 還寫出了感人肺腑的“學問日唯不足, 精神養則有餘”的警聯自勉。 更把“縱教折骨山中死, 此地經生也再來”的藝術追求精神, 與細水長流的養生相結合。

晚年的大千, 大體上每天七時後起床。 接著在“品茗—逛花園—擺龍門陣—作畫”為基調的平靜規律中生活。 他一生都有午休的習慣, 即使在緊張的敦煌莫高窟的發掘整理工作期間, 每天中午他也要小憩一下, 養精蓄銳。

每當工作勞累時, 他便打開答錄機, 聽幾段川劇, 學哼幾句周企何的《秋江》(川戲名段), 放鬆一下身心。

大千先生終身不嗜煙酒, 不打麻將, 卻以茶為伴。 通常他以飲清茶為主, 有朋自遠方來, 則會共飲龍井、鐵觀音等茶。 他更十分注重“茶道”。 至於大風堂用茶, 也都要用扁平鐵砂壺浸泡, 喝茶則用陶土制棕色茶託、竹綠色小茶碗, 或喝茶時, 要用白色杯子, 才能襯托出淡綠的茶色。 大千先生和他的“大風堂”裡, 沒有煙塵, 沒有酒腥, 沒有麻將雜訊, 有的是丹青赤心, 有的是生活品質的講究, 有的是養生藝術的感染, 留給我們思考的是如何提高自己養生藝術, 以裨增進健康, 增強國民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