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四季養生

四季養生

冬至食補更重要 進補趕早不趕晚

冬至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氣, 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日。 冬至的日期是在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 它的由來和曆法有著直接的關係。 古有:“鬥指戊, 斯時陰氣始至明, 陽氣之至, 日行南至, 北半球晝最短, 夜最長也。 ”“日短”、“日短至”之說, 這段經文從陰陽學觀點闡述了冬至的到來是陰氣盛極而衰, 陽氣開始萌芽的時候, 從天文學角度說明了晝夜長短變化的依據, 明確指出:冬至這一天的白天是在一年中最短的一天, 太陽幾乎直射在南回歸線上。 過了冬至後, 隨著太陽直射的北移, 白天的時間漸漸長起來。

俗話說:吃了冬至飯, 一天長一線。 早在漢代曾把冬至作為公定節日, 文武百官皆可放假一天。 在我國臺灣則有“冬至過大年”的說法, 他們把這一天比做過年一樣重要。 每逢“冬至節”家家戶戶搓湯圓, 而且把冬至的湯圓分成紅、白兩種, 按老輩人的說法:不吃金丸(紅湯圓)、銀丸(白湯圓), 不長一歲。 冬至之備受重視, 由此可見一斑。

我國大部分地區習慣自冬至起“數九”, 每九天為一個小節, 共分為九九八十一天 。 民間流傳著一首歌謠: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開, 八九燕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這首歌謠生動形象地反映出不同時間的季節變化, 也表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 三九是天氣最冷、地面積蓄熱量最少的日子, 所以也有“冷在三九 ”的說法。 在我國長江流域更有:天雖寒, 獨有臘梅來爭妍的迷人景觀。

如此重要的節氣, 我想把養生的重點放在中老年朋友身上, 尤其是中年人, 作為承上啟下的一代, 肩負著社會、家庭的重擔, 加上新世紀的快節奏與現實生活中的諸多矛盾, 使人經常處於緊張繁忙的狀態之中, 長此以往, 若不注意保養自己, 必然影響身心健康。 《靈樞·天年》雲:“人生……三十歲, 五臟大定, 肌肉堅固, 血脈盛滿, 故好步;四十歲, 五臟六腑十二經脈, 皆大盛以平定, 腠理始疏,

榮華頹落, 發頗斑白, 平盛不搖, 故好坐;五十歲, 肝氣始衰, 肝葉始薄, 膽汁始減, 目始不明”。 寥寥數語概括了中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 又指出人到中年是生命歷程的轉捩點, 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 雖然如此並不可怕, 《景岳全書·中興論》曰:“人于中年左右, 當大為修理一番, 則再振根基, 尚余強半”, 書中告訴我們, 人到中年若能科學地運用養生之道, 調理得當, 是可以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 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今年冬令進補, 明年三春打虎”, 這一諺語流傳已久。 又是一年冬至, 工作之餘的人們不要忘了給自己的身體補一補。 當然, 為了提高進補品質, 您有必要瞭解一下進補的時間、方法等常識。

冬至進補有講究

冬令進補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民間習俗之一。 中醫雲:“萬物皆生於春, 長於夏, 收于秋, 藏於冬, 人亦應之。 ”古人認為, 冬三月是“生機潛伏、陽氣內藏”的季節, 應講究“養藏之道”。 也就是說, 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養、積蓄的最佳時機。 冬天人們食欲大增, 脾胃運化轉旺, 此時進補能更好地發揮補藥的作用,

投資少、見效快。 事實證明, 冬令進補不僅能調養身體, 還能增強體質, 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

那麼, 冬令進補應選在什麼時間最好呢?有三種說法:一是在立冬後至立春前;二是在冬至前後;三是三九天。 有關專家認為, 在冬至前後進補為最佳。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易經》中有“冬至陽生”的說法。具體地說,節氣運行到冬至這一天,陰極陽生,此時人體內陽氣蓬勃生髮,最易吸收外來的營養,而發揮其滋補功效,充分說明在這一天前後進補最為適宜。

當然,冬令進補時間的選擇因人而異。患有慢性疾病又屬於陽虛體質的人需長時間進補,可從立冬開始直至立春;體質一般而不需大補的人,可在三九天集中進補。因此,民間早就有“夏補三伏、冬補三九”的說法。至於補什麼,如何補,最好還是請教醫生。

食補更重要

醫學專家介紹說,進補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食補、二是藥補。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在冬季調養中尤為重要。

冬季氣溫過低,人體為了保持一定的熱量,必須增加體內糖、脂肪和蛋白質等物質的分解,產生更多的能量,以適應機體的需要。因此,應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

同時,寒冷也影響人的泌尿系統,促使排尿增加,較多的鈉、鉀、鈣等無機鹽隨尿排出,因此要補充相應的食物。專家建議,在多吃蔬菜的基礎上,適當增加動物內臟、瘦肉類、魚類、蛋類等食品。有條件的還可多吃甲魚、羊肉、桂圓、荔枝、胡桃肉等食品,這些食品味道鮮美,富含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鈣、磷、鐵等多種營養成分,不僅能補充因寒冷而過度消耗的熱量,還能益氣養血,對身體虛弱者尤為適宜。

缺啥補啥,人們應該根據自己的體質情況,考慮去醫院請中醫師確診屬於哪類症候,再選擇相應的補藥,使補得其所,補而受益。

最好從中年開始進補

如今,為了增強體質和保持身體健康,不少人開始注重進補。有人認為“晚補不如早補”,以致鬧出了“小孩長鬍鬚”的後果。醫學專家提醒說,進補有年齡限制,過早進補容易影響人體的正常生長發育過程,過晚則可能錯失良機。

傳統醫學認為,正常人進補,男子宜在40歲左右開始,女子宜在35歲左右開始。這種說法是有根據的。《內經》記載說,男子在40歲以前,精力旺盛,肌肉飽滿,筋骨強健;40歲後則開始出現“腎氣衰”現象。而女子35歲前身體健壯,面貌嬌嫩,頭髮生長旺盛;35歲後,精力開始不濟,面部開始焦枯,頭髮開始脫落。

越來越多的資料表明,40歲是人體健康狀況發生改變的界限。原發性心血管疾病多數是在40歲後開始出現症狀,並逐漸加重。如動脈硬化,尤其是腦動脈硬化患者年齡基本在40歲以上;又如老年性關節炎(又稱增生性關節炎),臨床發現X光片改變通常在30-40歲以後;更有談虎色變的癌症發病時間分別為,肺癌好發於40歲以上,胃癌好發於40-60歲,肝癌好發於30-50歲之間。

如此看來,40歲開始進補不僅適宜而且必要。此外,中醫認為,中年人的脾胃運化功能優於老年,既能進補亦能受補。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易經》中有“冬至陽生”的說法。具體地說,節氣運行到冬至這一天,陰極陽生,此時人體內陽氣蓬勃生髮,最易吸收外來的營養,而發揮其滋補功效,充分說明在這一天前後進補最為適宜。

當然,冬令進補時間的選擇因人而異。患有慢性疾病又屬於陽虛體質的人需長時間進補,可從立冬開始直至立春;體質一般而不需大補的人,可在三九天集中進補。因此,民間早就有“夏補三伏、冬補三九”的說法。至於補什麼,如何補,最好還是請教醫生。

食補更重要

醫學專家介紹說,進補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食補、二是藥補。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在冬季調養中尤為重要。

冬季氣溫過低,人體為了保持一定的熱量,必須增加體內糖、脂肪和蛋白質等物質的分解,產生更多的能量,以適應機體的需要。因此,應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

同時,寒冷也影響人的泌尿系統,促使排尿增加,較多的鈉、鉀、鈣等無機鹽隨尿排出,因此要補充相應的食物。專家建議,在多吃蔬菜的基礎上,適當增加動物內臟、瘦肉類、魚類、蛋類等食品。有條件的還可多吃甲魚、羊肉、桂圓、荔枝、胡桃肉等食品,這些食品味道鮮美,富含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鈣、磷、鐵等多種營養成分,不僅能補充因寒冷而過度消耗的熱量,還能益氣養血,對身體虛弱者尤為適宜。

缺啥補啥,人們應該根據自己的體質情況,考慮去醫院請中醫師確診屬於哪類症候,再選擇相應的補藥,使補得其所,補而受益。

最好從中年開始進補

如今,為了增強體質和保持身體健康,不少人開始注重進補。有人認為“晚補不如早補”,以致鬧出了“小孩長鬍鬚”的後果。醫學專家提醒說,進補有年齡限制,過早進補容易影響人體的正常生長發育過程,過晚則可能錯失良機。

傳統醫學認為,正常人進補,男子宜在40歲左右開始,女子宜在35歲左右開始。這種說法是有根據的。《內經》記載說,男子在40歲以前,精力旺盛,肌肉飽滿,筋骨強健;40歲後則開始出現“腎氣衰”現象。而女子35歲前身體健壯,面貌嬌嫩,頭髮生長旺盛;35歲後,精力開始不濟,面部開始焦枯,頭髮開始脫落。

越來越多的資料表明,40歲是人體健康狀況發生改變的界限。原發性心血管疾病多數是在40歲後開始出現症狀,並逐漸加重。如動脈硬化,尤其是腦動脈硬化患者年齡基本在40歲以上;又如老年性關節炎(又稱增生性關節炎),臨床發現X光片改變通常在30-40歲以後;更有談虎色變的癌症發病時間分別為,肺癌好發於40歲以上,胃癌好發於40-60歲,肝癌好發於30-50歲之間。

如此看來,40歲開始進補不僅適宜而且必要。此外,中醫認為,中年人的脾胃運化功能優於老年,既能進補亦能受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