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誤區

食品不是越貴越營養

那些貴得離譜的天然產品, 多半都是炒作所致, 即便有什麼概念, 也實在不值得追捧。 日常的食物價格上會有不小的差異, 比如同樣是大米, 價格能差好幾倍;同樣是蔬菜, 也能差好幾倍。 這些價格, 和它們的營養價值有關係嗎­要回答這個問題, 先要把食品分分類。 先說天然食品, 再說加工食品。 對於天然食品來說, 通常價格稍高的產品品質比較高。 這是因為, 天然食品本來利潤空間就不大, 水果蔬菜之類的儲藏成本又比較大, 它們虛

抬價格的情況不太多。 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等類型的產品生產成本確實比較高,

因為不使用化肥農藥, 人工費貴, 產量又低, 如果價格不提高, 必然會賠本破產。 那些環境品質優越、口感風味出眾、生產中科技投入大的產品, 也理所應當賣出比較高的價錢。 要想鼓勵農民生產優質的產品, 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優質優價了。 如果優質產品和普通產品都賣一個價, 那肯定是成本高的優質產品被滅掉, 生產者比著降低產品品質, 不肯給農田增加投入, 倒楣的最後還是消費者。 三聚氰胺牛奶事件出現的背景之一, 就是因為國內奶源緊俏, 國外奶粉漲價, 產品又不能漲價, 企業的成本壓力增大, 對原料品質有所放鬆。 不過, 那些貴得離譜的天然產品, 多半都是炒作所致, 即便有什麼概念, 也實在不值得追捧。
比如說, 天價牛肉賣到1200元1公斤, 天價大米賣到200多元1公斤, 純屬不正常現象, 和其中的營養價值沒有什麼關係。 如果自己屬於大款類型, 願意以此表現自己的生活水準, 那倒也沒什麼;如果是工薪階層, 實在不必要跟著湊熱鬧。 對於高度加工產品來說, 價格和營養價值完全不成比例。 通常它們的價格遠遠高於天然產品, 其中利潤空間非常大。 例如原料馬鈴薯不超過5元1公斤, 而炸薯片的價格高達每公斤60元以上。 然而, 炸薯片的營養和健康價值, 遠遠地比不上新鮮的馬鈴薯, 其中還引入了多種有害物質, 比如有致癌嫌疑的丙烯醯胺, 以及煎炸油當中有毒的氧化聚合產物。 又比如說, 可樂類碳酸飲料的原料成本低,
消費者喝到的有用成分主要是水, 而清水在北京不到5元1噸, 足夠灌滿2000個500毫升的瓶子, 或者近3000個易開罐。 其中的磷酸、糖或甜味劑、咖啡因、焦糖色素和香精香料之類, 都是對健康沒什麼益處的東西, 而且成本非常低。 可以這麼說, 買可樂的健康效益是負數。 而同樣的錢, 如果來購買蔬菜水果的話, 健康效益是正數, 而且會很大。

有些時候, 食品價格的變化真的會和消費者的健康狀況掛上鉤, 不健康食品漲價甚至是好事。

我的朋友小顧營養師告訴我, 他工作的地方附近, 早上等著吃炸糕的老百姓每天排成大隊, 但漲價0.5元後, 隊伍的長度就少了一半。 為什麼要漲價呢­因為油漲價了, 糯米的價格也漲價了。 毫無疑問, 如果煎炸油價格再上漲,

那麼去買這種煎炸食品的人就會更少, 大家可能會認為自己烤饅頭片兒吃更合算, 結果是少吃了很多黑糊糊的煎炸油, 減少了衰老和肥胖的危險。

那麼, 超市里的加工食品提價會不會讓人更健康­美國一項長達25年的研究給出的結果很有說服力。 這項研究發現, 碳酸飲料或比薩餅的價格如果上漲10%, 它們在膳食能量當中的貢獻就會分別下降7%和12%, 也就是說, 人們會明顯地少吃一些。 如果碳酸飲料和比薩餅漲價1美元, 還會帶來體重下降的效果, 也就是說, 漲價之後, 大家都會少喝飲料, 少吃比薩餅外賣, 結果是不容易變胖。 參與研究的專家們建議, 應當想辦法制定政策, 逼著這些不健康食品提價, 以便改進居民的健康水準,

預防肥胖和糖尿病之類的慢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