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寶寶第一次吃什麼輔食好呢

很多人都說寶寶6個月後再吃母乳營養就跟不上,就必須添加輔食,其實這種說法不完全正確,母乳的營養與母體平時的飲食相關,當然寶寶年齡大了後身體所需要的營養會更多,母乳就不能滿足需要,就需要添加輔食,因此寶寶要添加輔食要與很多因素有關,還要觀察寶寶的生活細節,那麼寶寶第一次吃什麼輔食好?

通過了新的嬰兒餵養報告,提倡在前6個月純母乳餵養,6個月後在母乳餵養的基礎上添加食物。母乳餵養最好堅持到1歲以上,以奶類為主,其他食物為輔。

吃輔食從米粉開始,從種類講,應按“澱粉(穀物)——蔬菜——水果——動物”的順序來添加。

從一種類過渡到另一種類的時間可為一倆周。添加時要按從單一到多樣的順序進行,即便是同一種食物也是如此。比如,初次添加時不要同時給寶寶吃倆三種食物。

從質地來講,應按“液體”(如米糊又叫米粉、菜水、果汁等)——泥糊(如濃米糊、菜泥、肉泥、魚泥、蛋黃等)——固體(如軟飯、爛麵條、小饅頭片等)的順序添加,從一種質地過渡到另一種質地。

從數量來講,應按由少到多的順序,一開頭只是試吃,在餵奶只有試吃一點,然後逐漸增加。

寶寶剛接觸輔食,適應能力比較弱,應該選擇抑鬱消化吸收的食品。米粉作為嬰幼兒補充谷粉,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等多種營養物質並且,易沖調易消化,所以常常是寶寶踏上輔食添加的第一步。

市面上的輔食米粉產品五花八門,新手媽媽挑花了眼。從米粉的形狀上來看,輔食米粉大致分為兩種:粉狀和片狀。從製作工藝上看,片狀米粉是採用濕法乾燥工藝(又稱糊化工藝、輥筒乾燥等),通過先泡米、打漿、配料,再用輥筒乾燥、粉碎、造片登過程生產而成的。片狀米粉由於是泡米、打漿、配料在先,最後才造片,所以它的營養素混合分佈比較均勻。此外,由於片狀米粉與空氣接觸的表面積更小,所以可以減少營養物質的流失,也便於保存,能減少儲存過程中的氧化現象。

粉狀米粉是採用膨化乾燥法,先用高溫高壓將大米烘焙、膨化後粉碎成粉狀,再幹混加入營養素和風味物質。這種加工工藝簡單,成本比前者低。高壓膨化會破壞米粒的結構,高溫也容易造成營養素的流失,營養價值方便不及片狀米粉。

寶寶添加輔食前,吃的都是流質食品,像母乳、嬰兒配方奶粉,流質食品對寶寶的吞咽功能要求較低。米粉是一種糊狀食品,寶寶剛接觸時,多少存在不適應。為了能讓寶寶更容易適應並接受新的食物,米粉在口感上要盡可能的細滑,易於吞咽。

粉末狀的米粉的粉末顆粒遠細與片狀的米粉,所以比片狀更精緻、吃起來口感更細滑,更容易被吞咽功能較弱的寶寶所接受。

寶寶第一次吃什麼輔食好?寶寶第一次吃的輔食以米粉為主,米粉有粉狀的、塊狀的,家長可根據寶寶吃的量及愛好聯繫,購買寶寶喜歡吃的米粉。如果寶寶能適當米粉的食用,可以自己在家裡製作米粉,未經過加工的米粉營養會更高,吃起來口感也會更好。當然吃了輔食後還要觀察寶寶的大便,防止有便秘的現象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