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三伏天·天灸”不要等待

導語:在三伏天裡天氣十分的悶熱, 容易導致身體不是心情煩躁, 產生疾病。 因此, 早這個季節利用天灸防病, 千萬不能等。 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天灸的一些注意事項及瞭解“天灸”吧!

天灸全稱為“三伏天·天灸”, 即在是在三伏天時進行天灸治病的方法, 是中醫時間醫學、針灸學與中藥外治相結合的一種療法。 具體做法是, 根據所要預防的疾病, 在對應穴位上貼上中藥, 以達到灸治效果的。

天灸包括“三伏天·天灸”和“三九天·天灸”, 但是常見的為“三伏天·天灸”。 天灸一般灸三次, 之前及之後也可以再進行加強灸, 其時間有嚴格規定, 即初伏天、中伏天、末伏天。

天灸適應症

凡有呼吸道疾病如支氣管炎、喘息型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常年感冒者(包括兒童)慢性腎炎慢性結腸炎、頸肩腰腿痛、過敏者等。 對兒童反復長期咳嗽, 反復呼吸道感染,

平常虛弱多病而體質偏寒等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天灸禁忌症

急性發作期、發燒、咽喉發炎、一歲以下幼兒、孕婦、肺結核、嚴重心肺功能不足、短時間內敷貼即會大量起水泡患、皮膚貼外用藥容易過敏者等。

天灸療法的由來

天灸療法最早文字記載見於南北朝, 即西元420-589年間, 它是不用火, 不用艾, 系用幾種中草藥研成粉末貼於穴位上, 而達到灸治效果的一種方法。 明代李時珍於西元1518-1593年編《本草綱目》也介紹了天灸療法可以截瘧。

天灸療法治哮喘的歷史

文字記載是在清朝初期張璐著《張氏醫通》夏日“三伏”中, 用白芥子塗法防止哮喘復發, 它是古代傳統療法。

三伏天是什麼時候?為什麼一定要在這個時候“天灸”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大暑之間,

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

“伏”就是天氣太熱了, 宜伏不宜動, 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三、四十天, 三伏是按農曆計算的, 大約處在陽曆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間。

中醫認為天人是合一的, 在一年中最炎熱、人體陽氣最旺盛的三天(初伏天、中伏天、末伏天), 藥物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直達病處、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極佳。 於是三九灸歷來是中醫家用于強身健體、治療疑難雜病的好方法。

天灸的作用原理

利用“三伏”天炎熱氣候, 敷以辛溫, 逐痰、走竄、通經平喘藥物, 可以提高藥物效能, 達到溫陽利氣, 驅散內伏寒邪, 使肺氣升降正常, 溫補脾腎, 增強機體抗病能力, 預防這些疾病的發生。 哮喘、過敏性鼻炎是目前難治之症, 病程短則幾年, 長則幾十年, 且易反復發作, 正氣虛時易誘發, 所以, 中醫認為 “邪之所湊, 其氣必虛”。 因此, 病員要有耐心堅持治療。 各地天灸經驗認為貼藥年限長, 次數多, 則其療效高, 效果就好, 因此要堅持多年“三伏”天貼藥。

西醫研究發現,

通過天灸療法以後能提高巨噬細胞吞噬能力, 增加E—玫瑰花結形成率和淋巴細胞轉化率等機體細胞免疫功能同時血中噬酸性細胞明顯減少免疫球蛋白和補體C3的含量下降, 明顯抑制機體的過敏狀態, 同時在促進啟動氣道平滑肌細胞膜上腺苷酸環化酶, 使腺苷酸環化酶催化細胞內CAMP(血漿環腺苷單磷酸)的合成, 提高CAMP的水準上, 能有協調氣道平滑肌的功能增強, 能抵禦風邪的侵入, 起到預防的作用。

兒童天灸, 強身健體以及對疾病治療的效果比成人更明顯。

天灸注意事項

貼藥處避免擠壓, 貼藥後局部皮膚有輕度灼熱感, 皮膚出現紅暈, 這是正常現象, 一般貼藥3-4小時後可將藥物自行除去, 切忌貼藥時間過長。 如局部灼熱難受,

可提前除去。 貼藥後局部起水泡可塗萬花油。 如貼藥時間過長引起水泡, 應保護創面, 避免抓破感染, 搽燙傷軟膏, 戒食易化膿食物, 如牛肉、燒鵝、鴨、花生、芋頭、豆腐等。 偶出現皮膚過敏者, 可搽抗過敏藥膏, 並戒食魚蝦、生雞等易致敏食物, 必要時去醫院就診。 貼藥當日禁食生冷寒涼辛辣之物。 並用溫水洗澡, 忌入冰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