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養生

冬春交際養生三方法 飲食注意補肝腎調脾胃

在冬春交替之際, 天氣依舊寒冷, 所以在這個時節, 保暖還是“首要任務”, 同時還要注意調整飲食、調整情緒。 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冬春之際的養生方法, 一起來看看!

飲食:補肝腎、調脾胃

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 “立”是開始之意, 表示萬物復蘇的春季的開始, 按自然界屬性, 春屬木, 與肝相應。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 疏泄關係到人體氣機的調暢, 藏血關係到血液的貯藏和調節。 肝之疏泄不及, 會致肝氣鬱結, 出現情緒低落、胸脅脹痛等症狀;肝之疏泄太過, 會致肝氣亢逆,

出現急躁易怒、失眠多夢、頭痛等症狀;肝血虧虛或肝經寒凝, 失其濡養之能, 可致筋目失養的病變;肝陰不足, 失其柔和涼潤之能, 可致肝陽升動太過或陽亢風動等病變。

“故冬春交替之際養生必須要順應春氣的生髮和肝氣的暢達之性, 保持情志舒暢,

力戒暴怒憂鬱, 注重養肝、柔肝、疏肝。 ”

中醫講究時節, 進補時要順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特點。 冬春之交, 氣候寒冷, 而人體陽氣開始升發, 腠理開始疏鬆開泄, 各組織器官功能開始活躍, 細胞代謝組間趨於旺盛, 新陳代謝開始加快, 此時人體需要進食富含營養並有助於扶助正氣、升發陽氣的食物, 以供給機體所需、升發人體陽氣。 食物可選擇益氣補陽的“血肉有情”之品如羊肉、鹿肉, 可增強機體抗禦風寒和外邪的能力。 同時, 不管是食補還是藥補, 進補的量都要逐漸減少, 並可添增一些具有升散性質的食物, 以便逐漸適應即將到來的春季的舒暢、升發、條達的季節特點。

滋補肝腎的同時要注意保養脾胃。 肝與春氣相通應。 肝屬木,

脾屬土, 肝主疏泄, 脾主運化;肝主藏血, 脾主生血統血。 肝與脾相互為用, 同時在五行相克中木克土, 肝木旺則乘脾土。 故肝陽上亢、肝氣鬱結、肝經寒凝均可引起脾土健運失常。 “所以冬春之際養生, 保養脾胃是關鍵。 尤其是春節期間, 家人團圓, 朋友聚會, 在過食肥甘厚膩的同時還要大量飲酒, 再加上起居失常, 最容易發生‘節日病’, 或者是致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舊病復發。 ”具體來說, 應該切忌粘硬、生冷食物, 防止損傷脾陽, 但燥熱食物不可過食;還要保證一定量的脂肪攝入, 以保持體內的熱量, 飲食當選擇清溫平淡的食物, 如新鮮蔬菜、水果、優質蛋白等, 少食脂肪含量較高的動物性食品, 以清理腸胃、排除積滯。 另外, 可以適當進食如蔥、蒜、韭菜等辛溫之品,
以助體內陽氣升發。

專家推薦了幾款應節飲食:山藥黑芝麻糊、枸杞雞肉湯、薑汁牛肉飯、八寶飯、豬肝粥、芹菜粥、菠菜粥、菊花玫瑰花茶、山藥紅棗蓮子糯米粥等。

穿衣:寒氣還盛須以保暖為主

冬春交接之際, 寒氣還盛, 春氣始動。

此時天氣乍寒乍暖, 人體腠理開始變得疏鬆, 抵抗力下降, 對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減弱, 特別容易損傷陽氣;而同時蚊蠅、病毒、細菌、黴菌等隨之繁殖, 流感、流腦等傳染病容易傳播, 肺結核、風濕性關節炎、哮喘等病容易發作, 所以冬春換季之際是養生防病的重要時刻。

“此時, 做好保暖工作非常重要。 ”因為受冷會使血管痙攣、血液黏稠、血流速度減慢, 臟器缺血, 於是感冒、肺炎、氣管炎、哮喘、關節炎等便會接踵而來;對於一些血管壁彈性減退、血管舒縮功能降低的老年人和高血壓患者來說, 春寒還可能誘發中風。 “所以早春養生仍以保暖為主, 注意防風禦寒, 別急著減衣服, 這就是古人說的‘春捂’。 ”她介紹, “捂”的方法包括室暖、身暖、腳暖、頭暖、背暖等。

“春捂”既是順應陽氣升發的需要, 也是預防疾病的自我保健方法, 所以古代醫家孫思邈說“春天不可薄衣”。

情緒:注意愉悅心情

肝的特性是“喜調達而惡抑鬱”, 與春季蓬勃伸展的自然現象一致。 人的精神狀態心理情緒與肝氣的疏泄調功能密切相關, 肝氣疏泄太過則人易於發怒,肝氣疏泄過弱則人易於抑鬱不舒。

在冬春換季之時,多為陰雨天氣,外加氣候多寒冷,使得肝氣欲升而不暢,容易讓人心情憂鬱,情緒低落,所以冬春之際要注意精神養生。具體來說,就是要力戒暴怒,尤忌情懷憂鬱,做到心胸開朗,樂觀向上,保持心境愉悅的好心態。尤其是老年人和心腦血管病患者,要注意避免過喜或過悲,減少心腦疾病的發生。

新春佳節,家人團圓、朋友聚會,本身也可以達到愉悅心境、疏泄肝氣、順應時節的作用。所以若是沒有回家過年的朋友,一定要多與親人聯繫、與朋友溝通,保持愉悅的心情。

同時適當的運動也有助於心情的調節。俗語說,“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的空氣清新,陽氣漸升,萬物勃發,這種環境最有利於人體吐故納新,納其真氣,以化精血,充養臟腑。多在戶外活動,將身心融入自然之中,以使精神情志隨著春天的生髮之氣而舒暢愉悅,盡享自然界的美好春光。只有順應了這種春陽生髮之氣,才能適應春天的養生之道。

肝氣疏泄太過則人易於發怒,肝氣疏泄過弱則人易於抑鬱不舒。

在冬春換季之時,多為陰雨天氣,外加氣候多寒冷,使得肝氣欲升而不暢,容易讓人心情憂鬱,情緒低落,所以冬春之際要注意精神養生。具體來說,就是要力戒暴怒,尤忌情懷憂鬱,做到心胸開朗,樂觀向上,保持心境愉悅的好心態。尤其是老年人和心腦血管病患者,要注意避免過喜或過悲,減少心腦疾病的發生。

新春佳節,家人團圓、朋友聚會,本身也可以達到愉悅心境、疏泄肝氣、順應時節的作用。所以若是沒有回家過年的朋友,一定要多與親人聯繫、與朋友溝通,保持愉悅的心情。

同時適當的運動也有助於心情的調節。俗語說,“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的空氣清新,陽氣漸升,萬物勃發,這種環境最有利於人體吐故納新,納其真氣,以化精血,充養臟腑。多在戶外活動,將身心融入自然之中,以使精神情志隨著春天的生髮之氣而舒暢愉悅,盡享自然界的美好春光。只有順應了這種春陽生髮之氣,才能適應春天的養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