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中医养生发展史

养生跟中医是分不开的, 中医的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是相辅相成的, 所以中医的理论包含了很多养生的精华, 中医存在了多久,

养生就存在了多久, 下面就来看看养生的历史吧。

养生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华夏祖先开始认识疾病, 用中医药治疗疾病时, 养生学就应运而生。

如果追溯到有文字记载, 大概从甲骨文时代起就已经产生了。 甲骨文曾记载有疾首、疾腹、疾胸等胸腹一类的疾病。 据考证, 这些疾病多由饮食不洁、酗酒等原因造成, 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一些不良因素。 当时的养生学还有些封建迷信色彩, 人们把生老病死的这种新陈代谢和自然规律归咎于天谴神罚, 举行各种祭祀活动, 祈祷神灵保佑, 以求吉祥平安, 表达人们向往健康、向往长寿的良好愿望。 这算是早期养生学的萌芽。

到了西周时期,

人们对养生有了较深的认识, 《周礼》一书记载:“四时皆有疠疾, 春时有痟首疾, 夏时有痒疥疾, 秋时有疟疾, 冬时有嗽上气疾”等等, 认识到不同季节产生不同疾病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为了采取措施防治疾病, 提高人们健康水平, 朝廷设置了“庶民掌除毒盅”、“壶琢氏掌除水虫”的环境卫生官吏。 认识到蚊虫、毒虫及水源清洁与疾病的传播有很大关系, 这比商王朝又有了一定的进步。

春秋战国时期, 人们对健康养生不断进行新的探求。 孔子曾经指出:“人有三死, 而非其命也, 已取之也。 夫寝处不适, 饮食不节, 劳逸过度者, 疾共杀之。 ”这些都是造成身体损害、不善养生的原因。 老子也认为:精神与健康长寿也有密切关系, 如欲望太过也能损寿。

当时有些学者提出:“淫生六疾”、“过则为灾”, 特别提出了注意节制房事, “近女室, 不节不时”, “淫则生内热惑盅之疾”等。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养生方》更是一个有力的论证。 该书记载非常详细, 提出了养生保健功, 即房中导引功, 在做此功时, 要注意饮食、呼吸吐纳等等。 “合男女必有则”, 达到“善用八益去七损, 耳目聪明, 身体轻利, 阴气益强, 延年益寿, 居处乐长”的目的。 不仅如此, 《养生方》还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养生理论, 对现在的临床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p#副标题#e#

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提出了“唯圣人为不求知天”、“制天命而用”的思想, 反对封建迷信思想, 反对祈祷神灵。 健康和寿命的长短, 决定于能否保持身心愉快、饮食适度、房事节制等因素, 人的生死与长寿, 并非“天命”所注定。 把养生学引向了一个健康发展的轨道, 为养生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当时《吕氏春秋》是一部极其重要的史学著作, 其中在养生学方面也发表过一些独到见解, 论述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人与运动的关系。

认为人要顺应人体生理的自然规律, 在房事方面, 纵欲和禁欲都不利于健康, 声色厚味能引起早夭和疾病。 西汉时期还有一个叫枚乘的人写过一篇《七发》的文章, 文中论述说“纵耳目之欲, 恣支体之安者, 伤血脉之和。 且夫出舆入辇, 命曰抬蹶之机;洞房清宫, 命曰寒热之媒;皓齿娥眉, 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脓, 命曰腐肠之药”。 他举出了很多对健康不利的因素,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 先秦时期养生学的主要观点是顺应自然, 清静养神, 少思寡欲, 动以养形。

到了汉唐时期, 由于长时期战事少, 国泰民安, 中医养生学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出版了很多专著, 如汉王充的《论衡·气寿》, 唐名医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房中补益》,

嵇康的《养生论》, 葛洪的《抱朴子》, 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等著作相继问世, 这些都是有影响的养生学代表作。

到了宋元明清时期, 养生学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如“保养气血”、“省约俭育”、“保养阴精”及道德修养、药食调养等观点, 还有各种流派的气功。 与此同时, 相继出现了一大批养生学专著和一些养生学家。 具有代表性的有金元时期的四大家刘河涧、李东垣、朱丹溪、张子和。 他们在当时可说是红极一时的医学、养生家。 还有如陈直、邹铉、邱处机、王洼等, 当世名声显赫。 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养老奉亲书》、《保生要录》、《摄生消息论》、《泰定主生养论》等, 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 使中国养生学日臻完善。 明清时期,养生学的理论不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更突出的是这些理论在广大民众中逐渐得到普及和应用,全民健身运动从此开始,这对于促进人们的健康长寿、对炎黄子孙的繁衍昌盛、素质的提高,无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明清以前,养生主要是一些皇家贵族、达官贵人。所以明清时期,养生在民众中得到普及是养生学的发展和进步。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有价值的著作和一流的名医。在众多的姣姣者中,首推张景岳的《传忠录》,该著作概述了很多养生理论;还有李时珍的药学专著《本草纲目》,主要是发展和丰富了饮食调养的论述。

#p#副标题#e#

清朝和民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国难深重,民不聊生,医家和养生学家自然无心议论“养生”之事,所以这一时期养生著作寥寥无几,仅有任廷芳的《延寿新书》、胡宣明的《摄生论》及一些气功类书籍,多为平平之作,难以作为名流巨著。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党和政府对中药医事业的重视和关怀,养生学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社会稳定,国泰民安,人们普遍关心健康和长寿,现在一个修身养性健身的运动正在神州大地上蓬蓬勃勃的展开,人们寿命也普遍增长。中医养生学日益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越发显示出其光彩和魅力。

以上是养生的历史也是养生的发展史,养生是中医的养生,养生也是治病和防病并存的,看到了从甲骨文时代到现代的养生发展史,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加注重中医养生了呢?

明清时期,养生学的理论不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更突出的是这些理论在广大民众中逐渐得到普及和应用,全民健身运动从此开始,这对于促进人们的健康长寿、对炎黄子孙的繁衍昌盛、素质的提高,无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明清以前,养生主要是一些皇家贵族、达官贵人。所以明清时期,养生在民众中得到普及是养生学的发展和进步。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有价值的著作和一流的名医。在众多的姣姣者中,首推张景岳的《传忠录》,该著作概述了很多养生理论;还有李时珍的药学专著《本草纲目》,主要是发展和丰富了饮食调养的论述。

#p#副标题#e#

清朝和民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国难深重,民不聊生,医家和养生学家自然无心议论“养生”之事,所以这一时期养生著作寥寥无几,仅有任廷芳的《延寿新书》、胡宣明的《摄生论》及一些气功类书籍,多为平平之作,难以作为名流巨著。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党和政府对中药医事业的重视和关怀,养生学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社会稳定,国泰民安,人们普遍关心健康和长寿,现在一个修身养性健身的运动正在神州大地上蓬蓬勃勃的展开,人们寿命也普遍增长。中医养生学日益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越发显示出其光彩和魅力。

以上是养生的历史也是养生的发展史,养生是中医的养生,养生也是治病和防病并存的,看到了从甲骨文时代到现代的养生发展史,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加注重中医养生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