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四季養生

四季養生

24節氣之夏至各地的習俗

冬至餃子夏至面

農曆五月間(陽曆6月22日)的夏至, 是全年白晝最長的一天。 周代已有祭神儀式, 認為可以消除國中的疫癘、荒年與人民的饑餓。 漢族風俗, 流行於全國大部地區。 指夏至節(二十四節氣之一)吃涼麵(條)的習俗。 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是日, 家家俱食冷淘面, 即俗說過水面是也……諺雲:‘冬至餛飩夏至面’。 ”

老北京夏至最愛炸醬麵

6月21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 “冬至餃子夏至面”, 好吃的北京人在夏至這天講究吃面。 在民俗回歸的當下, 凡是跟夏至節令沾邊兒的吃食都賣得不錯。 按照老北京的風俗習慣,

每年一到夏至節氣就可以大啖生菜、涼麵了, 因為這個時候氣候炎熱, 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開胃, 又不至於因寒涼而損害健康。

夏至這天, 北京各家麵館人氣很旺。 無論麵館的四川涼麵、擔擔麵、紅燒肉面還是炸醬麵等等, 各種麵條都很“暢銷”。

自製炸醬麵老北京的最愛

夏至這天, 在社區裡的麵食店, 手擀面、鮮切面銷量都會上漲。 普通老百姓, 夏天更多的還是願意吃自家做的手擀面、抻麵。 老北京人吃面可是有講究, 要說花樣那就更多啦。 麵條煮熟後用涼水一過, 調上炸好的醬, 講究點的拌上黃瓜絲、水蘿蔔絲、黃豆芽, 再就兩瓣蒜, 嘿, 這老北京炸醬麵吃起來那叫一個香!或者, 用芝麻醬、花椒油、老陳醋那麼一拌, 就是麻醬拌面,

吃起來也別有風味。

還有人愛在酷熱的夏天吃熱面, 那叫“鍋挑兒”, 據說有“辟惡”之意, 吃熱面是為驅除邪惡, 多出汗以祛除人體內滯留的潮氣和暑氣。

西北有些地區夏至吃粽子在西北地方如陝西, 此日食粽, 並取菊為灰用來防止小麥受蟲害。

在南方, 此日秤人以驗肥瘦。 農家擀面為薄餅, 烤熟, 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 祭祖後食用或贈送親友。

有此地區, 此日多有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到娘舅家吃飯, 舅家必備莧菜和葫蘆做菜, 俗說吃了莧菜, 不會發痧, 吃了葫蘆, 腿就有力氣。 也有的到外婆家吃醃臘肉, 說是吃了就不會疰夏。

一些地方還流傳夏至食狗肉的習慣。 吃狗肉能強壯身體, 史記雲“秦人以狗禦蠱, 俗謂夏至宜食狗肉”。

意謂夏天多流行性疾病, 夏至適宜食狗肉, 以增強抵抗力。 故在夏至食狗肉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山東各地夏至和伏日習俗花樣多

夏至這天山東各地普遍要吃涼麵條, 俗稱過水面, 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諺語。

萊陽一帶夏至日薦新麥, 黃縣(今龍口市)一帶則煮新麥粒吃, 兒童們用麥秸編一個精緻的小笊籬, 在湯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裡撈, 既吃了麥粒, 又是一種遊戲, 很有農家生活的情趣。

平陰一帶, 夏至日祭祀祖先。

伏日。 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 第四庚日為中伏, 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 總稱伏日。 伏日人們食欲不振, 往往比常日消瘦, 俗謂之“苦夏”, 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 入伏的早晨吃雞蛋,

不吃別的食物。

伏日這天, 山東民間都要改善飲食, 膠東東部都吃麵條, 長島民謠:“立秋(餃子)入伏面。 ”招遠吃水餃, 無棣習慣吃麵條、豆湯和麵棋子, 鄒城喜歡喝冰水, 有的人還到嶧山山洞裡避暑。

臨沂地區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俗。 伏日煮麥仁湯給牛喝, 據說牛喝了身子壯, 能幹活, 不淌汗。 民謠說:“春牛鞭, 舐牛漢(公牛), 麥仁湯, 舐牛飯, 舐牛喝了不淌汗, 熬到六月再一遍。 ”入伏後是種秋菜的季節, 有“頭伏蘿蔔二伏菜, 三伏還能種蕎麥”之諺。